小时候最羡慕的就是村子里的哥哥姐姐们能够在半夜踏着星光出发,背上干粮,穿越一片又一片的密林,一路上有说有笑,远离村里的犬吠,然后在白马山的山顶迎接破晓的第一缕曙光。生在山脚下,长在山脚下,许是当时家中父母对小姑娘出门过于不放心,一直没能登上山顶,这也是我当初最大的遗憾,每每望着雪白的云朵聚集在山顶开会,我总是想,白马仙娘是不是住在那白云堆里啊?
随着宝莲风电场的建设,一条宽敞平整的马路从山脚一直通到了离山顶只有几百米远的地方,我才前往家门口的“远方”。从山脚驱车顺着山势行驶在蜿蜒曲折的路上,青山跟着耳旁的风一起倒退,小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行至半山腰,升腾的水雾已经弥漫在山间,能见度愈来愈低,常年以阴雨天气居多的白马山再一次笼罩在朦胧的雾中。许是白马仙娘为了圆我多年的夙愿,到达山顶的时候小雨停歇,离天只有三尺三的白马山最高峰顶星堂从云海中露出头来,像大海里的漂浮的礁石,时隐时现在云雾之中,让人如临仙境。我们下了车,再徒步攀爬几百米,到达顶星堂,只见云海茫茫,山顶的巨大的风机叶片时隐时现,美妙绝伦,无法言喻。小憩片刻,我们便从另一边徒步下山前往宝莲仙寺,追寻久远的故事。庵堂大门的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出自著名楹联家邹宗德先生之手,我对此早有耳闻,内容也早已倒背如流,只是苦于这么多年没有机会一识庐山真面目。
十多年前,邹先生与著名民俗摄影家老后同游白马山,老后指着山顶的巨石说:“你如果写一副好对联刻在这石头上,这石头就有文化了。”邹宗德先生欣然应允,随后一副杰作横空出世:
故事如烟,烟树几重藏白马;
峰巅有我,我心万丈仰青天。
这副对联一出来就被广泛传颂,宝莲寺把它挂在了大门口,好几位作家写登山的散文时,每至山巅,都将这副对联拿出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上联中的“故事如烟”讲的自然是“白马仙娘”的故事。相传陈友谅的三个女儿为躲避追兵,骑着白马倒退入山,所以又叫退马山。她们大难不死,便在山上隐居,以绩麻为生,药济山民,后来得道成仙。时至今日,动乱不安的岁月已经过去,战乱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是“白马仙娘”因为行善得道而被人们供奉。邹宗德先生用“故事如烟”四个字起笔,既是抒情,也是感慨,同时还制造了一个悬念,欲露还藏,隐而不答,抓住了人们好奇的心理——非得探个究竟。
从宝连仙寺出发前往白马山顶星堂需要穿过一片密林,林子很大,树木繁多且枝干细长挺拔,叶子基本长在顶端,树下杂草矮小几乎不见。若是天晴的好天气,可以透过树木的空隙隐隐约约看到山顶。只可惜这样的天气十分少有,因为海拔高、气温低,经常重重云雾缭绕,仿佛是一位披着面纱的仙女。“烟树几重藏白马”以顶真的手法紧接上文,表面看似是在写景,其实是在抒情。正是这重重烟树,使当年的三位仙女得以躲避灾难,化险为夷。先生不愧大家,亦实亦虚的写作手法,将白马山美丽风光与神奇的传说合二为一,情与景互相交融,看到像烟一样浓厚的云雾在林中弥漫,就让人想起千百年前的情景,现在这匹白马还隐没其中,与三位仙姑一样,还活在人们的心中。短短的十一个字,既是对故事的感慨,也是对乱世的嗟叹。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先生沿着当年白马留下的脚印而来,苦苦寻找仙娘的踪迹,直到登上了这白马之巅也未寻到半分,叹息欲绝兮。环绕四周,情不自禁发出了“峰巅有我,我心万丈仰青天”的豪情壮语,每一个字词都能感受到作者充沛感情的爆发,显露了先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动不已的心情。
《湖南民谣》云:“隆回白马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落鞍。”先生在登上山顶,诉说着对仙娘的思念。结尾的“仰青天”三个字更是韵味极佳,既是对山高的描述,也是对太平盛世、清明社会的向往,同时也蕴含着“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哲理。将全联的意境和主旨陡升一步,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是全联的点睛之处。
2020年,慈善企业家、华兴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向长江先生看到这副对联后,愿意赞助将其镌刻在山顶的巨石上。可是,寻找好几个石匠,都拒绝了,原因很简单——白马山山高风急、路险雾浓,施工环境十分恶劣。后来,技艺高超又有情怀的魏先楚师傅欣然接下这个工程,克服了材料和发动机搬运、风吹架倒、胶纸不粘石等诸多困难,在6米高7米宽的巨石上精心雕刻出了一副尺寸为4.8米×3米、单个大字的高度和宽度约为0.55米的楹联。于是,由老后提议、邹宗德先生撰联、隆回籍书法名家龙开胜先生书写、向长江先生赞助的这副名联才有了这次华丽“转身”,真正在白云堆里横空出世,湘中第一山新添一处文化景观。如今,这副刻在白云堆里的对联,已经成为隆回的网红打卡地,到白马山一游的必拍点,受到众人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