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44门专业课满绩点,学年绩点3.95,平均成绩93分,总绩点专业第一,综测成绩专业第一,获得1项国际级奖项,2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第一发明人,1项软件著作权,连续三年获得校甲等奖学金,获得湘潭大学十佳大学生、省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目前已直博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她是2020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梁筱聆。
扎根专业 收获硕果
“逐梦当下,不负韶华,扎根专业,奋斗不止。”这是梁筱聆的座右铭,也是梁筱聆从误打误撞进入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到决定未来在相关领域深耕的真实写照。
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专业,梁筱聆曾有过迷茫,大学的学习生活似乎也没有她想象中那么轻松,尽管非常认真地学习,但大一上学期的学习成绩在她看来并不理想。
坚持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梁筱聆意识到或许是自己的学习方法出现了问题,“我觉得这个结果和我付出的努力并不成正比”。经过反复思考,她很快将自己的学习重心调整过来,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找合适的复习资料进行大量练习,消化老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与学习“搭子”交流学习成果,分享学习经验……慢慢地,梁筱聆感觉越来越得心应手。
目濡耳染,不学以能。一到下课时间,班里的同学喜欢围在任课老师身边,与老师探讨课堂上的疑点难点,请教各种专业上的问题。
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梁筱聆产生了积极影响,梁筱聆也慢慢加入到同学们的队伍中去,让她逐渐养成了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我们班的这种习惯一直坚持到大家的课业完成为止。”梁筱聆说。
除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外,梁筱聆还加入了智能感知与计算机创新创业中心实验室。“加入实验室是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在这里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视野,让我受益颇多。”梁筱聆说,实验室为成员提供了很多个科研方向,有老师进行专门指导。在那里,梁筱聆结识了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实验室的学习并不是一番风顺,而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每周进行的学习汇报需要不断打磨的项目……回想起那段时间,梁筱聆最想感谢的是申冬苏、朱哲两位老师,“老师们真的帮了我很多,他们耐心地一遍遍为我的课题和项目指出问题,纠正错误,虽然一路上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梁筱聆认为在实验室学习的每一天都很充实。
“相向而行,双向奔赴。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这条路上走得越久,我会越来越想深入这个专业去探索和研究。”去探索、去发现,梁筱聆扎根专业,收获累累硕果,目前,梁筱聆已直博保送至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专业,后续研究方向为光学。
用心创新 通力合作
用心才能创新,用心才能成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些新的,对大家有用的东西是一件令人兴奋和高兴的事。”梁筱聆说。
她先后参加物联网、CSN,开展深度学习图像风格迁移、寻迹避障小车等项目研究,获CSN实验室优秀营员,独立申请《一种杯子》《一种简便贴壁式小组件收纳带组件》两项国家新型实用专利,参与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物理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等9大赛事。
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梁筱聆和队友夜以继日的努力。在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的备赛阶段,作为负责人的梁筱聆面临着参赛队伍成员不稳定的情况——部分同学因为参赛压力过大或者个人安排变动不得不中途退出训练。
“当时我们的队伍一直处于组队,解散,再组队这样不断循环的情况。”谈及比赛经历,梁筱聆像是在分享趣事。其实作为团队负责人,她当时面临的压力非常大,假如找不到合适的队友,没有磨合好,那么长时间以来付出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焦虑、紧张成了那段时间里梁筱聆的常态,但她从未想过放弃。自认为沟通能力不强的她不停地寻找、联系合适的同学,最终在老师帮助下找到了稳定且合适的队友。经过不断地磨合和训练,最终团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他们取得湖南省一等奖,而梁筱聆本人在队伍中排名第一。
经过国赛考验后,梁筱聆和队友开始准备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而队友们需要同时准备竞赛和学校期末考试,这就意味着原本四天的准备时间被压缩到三天。在巨大的压力下,整个备赛阶段,梁筱聆和队友一刻也没敢懈怠,研究题目,翻译论文……困了累了就在办公室或者是学生中心的工位上将就睡一会儿。“每个人都很拼,都把自己负责的部分做到了极致”。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最终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竞赛Honorable Mention国际二等奖的好成绩。
当提及竞赛获得的成绩时,梁筱聆没有过多夸赞自己,而是高度赞扬了自己的队友。她认为最终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团队中的每个人的努力,是团队精诚合作,共同奋斗的结果。
志愿同行 提升自我
有时间做志愿者,有问题找志愿者。梁筱聆十分热衷于参与志愿活动,“参与志愿活动很开心,感觉到被需要,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梁筱聆说。
在同学眼中,梁筱聆一直是个热心肠的人。她会无私地给同学们分享自己整理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心得,加入老师组织的帮扶小组,主动向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的同学伸出援手。
室友华正杨是梁筱聆志愿活动“搭子”,他们经常一起参与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一起分享在志愿服务中遇到的趣事和收获。
帮助他人,提升自我。“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是我的弱项。”但她并没有逃避这些问题,本着哪里不足补哪里的想法,梁筱聆报名参加了防疫期间健康码解码和赋码这一需要大量与人沟通的志愿活动。在服务期间,梁筱聆每天都要面对很多咨询者。努力慢慢有了回报,一天、两天、三天,梁筱聆逐渐能够有条不紊地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应对各种情况,还可以为新来的志愿者提供指引和帮助。
从爱国宣传到防疫赋码解码,从校园“点灯”行动到三下乡实践,梁筱聆的身影活跃在众多志愿服务现场。百余小时的志愿服务经历成为梁筱聆本科学习阶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持续影响着她的人生。她认为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遇到的不同群体、各种突发事件锻炼了她的应变能力,也让她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喜悦。梁筱聆的志愿服务之旅仍在继续。
“每一次成功,都是脚踏实地的辛勤付出;每一个脚印,都要朝向自己仰望的星空。”梁筱聆为自己写下这样的寄语。
逐梦青春正当时。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已经落下帷幕,但梁筱聆前进的脚步不会停止,今后的岁月里,她将不改初心,始终以坚定又柔软的笔触书写属于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