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苏大学 - 《江苏大学报》

红河风生,皖南水起

作者:占圆梦    
2024-06-30     浏览(251)     (0)

文章讲述了作者成长在多元民族文化环境中,从母亲云南老家到父亲皖南小镇的经历,介绍了作者两次回乡的所见所闻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民族文化的包容和热爱。

在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历经五千年的岁月沉淀,孕育出了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每一种都独具特色,凝聚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你了解哪些民族的文化?是西北高原的藏区文化,还是东部沿海的汉族文化?你的见解或来自万卷的诗书,或依托远行的脚步。

我的出生或许就是民族团结的一个小小缩影。我的妈妈来自云南红河,是彝族的女儿;我的爸爸出自皖南村庄,是汉族的儿子。我身上流淌着两个民族的血液。我看过皖南的流水,也见过云南的梯田。我感受过皖南四季分明的温度,也体验过云南的四季如春。爸爸会教我汉族节日的祭祀传统,教我和妈妈制作汉族的美食。妈妈会讲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给我听,制作彝族的美食给我品尝,所以我从小就有机会吃鱼腥草和酸角这样的特色美味。

我记事以来,共去过两次云南。第一次是7岁,第二次是20岁。13年的时间好像大大缩短了两地的距离。第一次和妈妈回家,感觉路途很远很长,时针好像被拨慢了,总感觉过了一夜还有一夜。绿皮火车的终点好像在天边,穿过一座座山,跨过一条条江,相似的风景在小小的窗口飞逝,终点站的广播仍没响。小孩子的生活到哪都是一样的,我没有跟妈妈一样的思乡之情,也没有外来者的局促,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玩耍。小时候的记忆虽然已经很模糊了,但隐约记得,天气晴朗的时候,我坐在种满山芋的田埂上,看着外婆和妈妈在田里劳作。黄昏,我坐在葡萄架下听大人聊天,记忆中的那个夏天凉爽惬意。

第二次回到妈妈的家乡,我已成年,终于有机会回到心心念念的地方,带着童年的回忆,我们踏上了回家的旅途。原来几天几夜的路途被三四个小时的飞机取代。当我踏上了那片红土地时眼前的一切对我而言熟悉而又新奇。我们旅程的终点是黑甲村——一个“师”姓村落,海拔很高。蜿蜒的山路绕到山顶,又从山顶绕下来,像隐藏山里的世外桃源。我们在黑甲村停留了一个星期,很难想象八月的天能这么凉爽,特别是雨后,甚至需要穿秋装。我第一次见到火车轨道和马路交汇处的红绿灯,第一次尝试烤烟,第一次采蘑菇,第一次赶集,第一次吃到苦味的荞麦粑粑,第一次吃到刚从树上摘下来的香蕉和火龙果。返乡之旅结束后我回到了皖南小镇,好像处在两个时空的交汇处,有一些不真实,但又确实存在。

云南的云层很美,高山上的风很凉爽;皖南的流水很美,竹林阵阵的声响很动听。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由东到西海拔的递增,由南到北纬度的变化,千姿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百态的文明。在我的意识中,民族交融是我存在的基础,也构成了我的生活。没有民族团结的大环境,我的妈妈就不会来到皖南游历,就不会遇到爸爸、有了我。在我成长的皖东南的村庄中,有许多外乡人,他们来自云南、贵州、河南、江西。他们在交往中摒弃民族差异与偏见,成为亲密的左邻右舍。

多元的成长环境塑造了我包容豁达的宝贵品质,虽然我从小接触多元文化,但我的脚步也只是踏寻了这多彩中国的一角,瞥见了多样中国文化的一小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工具的便利性不断提升,现在的我们有了去踏寻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文图景的优厚条件,更应认识到个人视野的局限和狭隘,保持尊重和谦卑或许是最好的途径。

(作者为我校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