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一是希望你们厚植信念、赤诚爱国,涵养“国之大者”的大情怀。
同学们,你们的母校—沈阳建筑大学于1948年诞生于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之中,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创办。先辈们筚路蓝缕而奋勇争先,历经磨难而奋进不止,使红色基因成为学校最鲜明的政治本色。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建设行业发展培养输送了14万余名各类高级人才。
今年年初,中共二十大代表、我校建筑机械与装备专业84级校友、中联重科总工程师付玲,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3200吨超大吨位履带起重机,打破了国外3000吨级起重机的垄断地位,荣获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团队”的至高殊荣,充分体现了爱党报国、服务人民的崇高追求。爱国,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我们2024届毕业生中,就有这样一群人,在校期间,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刻苦训练、淬炼刚毅,退伍后,他们笃定目标、勤奋学习,顺利考取了985、211高校硕士研究生!他们以奋斗砥砺报国之志,用热血铸就“硬核”青春,他们就是建筑学院罗文丰同学,土木学院何志鹏同学、谭毅同学,电气学院许千龙同学,管理学院何亚徽同学。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习近平总书记深切寄语广大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你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希望同学们厚植爱国信念,把个人理想追求有机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相信建大青年在优秀榜样的引领下,一定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二是希望你们与时俱进、持续学习,拓展融汇创新的大视野。
同学们,从递上毕业设计的那一刻起,你们就已经接到人生另一阶段的新课题:当代青年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拥抱未来?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各类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技术前行之势已不可逆转,创新发展之态正汹涌澎湃。毕业只是人生的转场,绝不是学习的终点。面对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同学们只有持续充电、不断更新知识和拓展能力,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才能形成洞悉社会与人生、时代与世界的敏锐眼光和深远视野,进而延展人生的厚度与边界。
终身学习不同于课堂学习,同学们更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从中找寻规律、摸清门道,碰到难题要勤于向经典文献、他山之石请教,勇于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开展调研,真正摸清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由此才能准确把握难题的破解之道。同时,独立思考也是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同学们要培养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构建独立人格、坚持独立思考,尊重科学、尊重历史,追求真知、追求真理。
同学们,时间种在哪里,未来就会在哪里生根发芽。希望你们牢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持续学习、独立思考,唯有下得真功夫、练就硬实力,方能行稳致远,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国之栋梁。
三是希望你们顺势而为、磨炼坚韧,锻造勇毅担当的大格局。
同学们,“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变革的时代更需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从来没有轻松抵达的彼岸,也没有唾手可得的果实。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近日,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荧幕火爆出圈,“家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的经典台词同样道出了“挫折是成长不竭动力”的朴素道理。实现梦想的道路多数会伴随着风霜雨雪、崎岖坎坷,面对前行道路上的“险”与“难”,要经得住摔打、挫折与考验。未来的征途中,你们会面临来自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不同压力,也将不断迎来一系列身份角色的转变。希望同学们顺境不惰、逆境不馁,以淡然之心看待不确定,临危不乱、处变不惊;以坚韧之心笑对挫折考验,以心制境、万事可成。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同学们要秉承“把每一件小事儿做好”的匠心,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的恒心与“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的韧劲,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到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到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到服务社会的第一线,把经历转化为经验、将阅历提升为能力,练就出能干大事的“真本领”、能挑大梁的“铁肩膀”、能担大任的“硬脊梁”。当前,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奋进中的辽宁,为青年学生干事创业、建功立业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广阔空间。曾经的“共和国长子”必将赢得未来,母校期盼更多建大有志青年扎根辽宁、建设辽宁,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同学们,前路漫漫亦灿灿,人生海海皆星辰。几年前,你们在人生的关键节点选择了建大;几年来,我们在双向奔赴中共同谱写了独一无二的华美乐篇。这里虽是你们青春时光的短暂落脚,你们却是母校永远珍视的骄傲。这是你的母校、你的精神家园,浑南中路25号永远有一盏灯为你而亮。与此同时,学校已拥有遍布国内各省市及北美的109个地方校友会和校友组织,将全力为你们保驾护航。同学们,世界灿烂盛大,请继续勇敢出发!诚挚地祝愿2024届全体毕业生,毕业快乐、前程锦绣、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