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萍
5月29日,汉江实验室依托学校建设的全国首个研究分中心正式成立。这是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有组织科研平台建设,着力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效举措。学校以其为平台,推动实体化运行,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协同发展,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近一年来,学校科研工作紧贴强国强军需要、紧扣国家战略需求,挺膺担当、积极作为,深化有组织科研,深耕基础研究,不断提升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能力,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学校科研规模和质量持续攀升,努力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策源地。
聚焦强国战略 深耕基础研究
今年3月,学校物理学院超材料与光纤器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以“扭角光子外尔超晶体与非周期费米弧散射”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实现了非周期性费米弧在实验观测中的突破,并指出费米弧呈现出非周期散射的重要原因,扩展了人们对固体物理与晶体学的理解。
近一年来,学校紧贴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基础前沿重点领域和学科交叉融合,筑牢高水平原始创新根基,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发挥显著提升。牵头教育部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突破计划专项论证,科研团队开展海洋复杂环境非线性声学领域基础研究,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首创气泡统一理论,成功破解气泡动力学理论世界性难题。2023年度,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创历史新高。学校不断深耕基础科研,在深海仿生软体机器人、肿瘤诊疗体系构建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在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上实现持续突破。
支撑强国战略 强化高水平科技力量建设
我校智能学院夏桂华教授带领科研团队成功完成了自动驾控设备和DP3动力定位系统的国产化改进升级,研制了100%国产化的新一代运动控制系统,解决了进口芯片、操作系统、传感器等元器件国产化替代方案,鉴定委员会专家评价该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部分技术和性能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前不久,该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近一年来,学校瞄准国之重器“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不断强化高水平科技力量建设,1项创新技术入选2023年度科技九大进展,积极深度参与深海空间站国家重大专项,推动深远海极端环境效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入省发改委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牵头数、青年科学家项目立项数均创历史新高;深海信息服务区、水下应急通信、高精度导航等重大任务获批立项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立项30余项,立项数同比增长50%。学校在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中,持续优化与科研机构、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充分展现特色优势,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化布局初见成效,新增智能海洋航行器技术、舰船热能动力(共建)、船舶结构安全(共建)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降噪技术研究试验设施等一批重大设施即将形成试验能力,以平台聚人才、促产业,带动东北地区海洋科技和信息产业经济发展。
助力区域发展 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年10月,黑龙江省首艘纯电动新能源客船入级暨新能源船舶产业联盟启动大会在松花江畔召开。学校是这一中国首艘寒地纯电池推进绿色智能内河船项目研发的高校牵头单位,组织科研团队为“领航之星”号绿色智能电动船舶的智能化提供重要支撑。学校科研团队负责“领航之星”号智能机舱系统设计与开发工作,突破了电动船智能机舱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国内领先的智能机舱管理系统,使“领航之星”随身携带“保健医”,实现了机舱设备的智能感知、故障预测和健康评估,并为其配备了国内首例绿色智能电动船舶无人驾驶技术系统,保障船舶高性能可靠稳定运行,大大提高了船舶的智能化水平,降低了船舶运营的人力成本,为加快龙江船舶绿色智能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近一年来,学校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服务区域新质生产力建设,建立“技术熟化—试验试用—能力生成—催生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路径,推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校自研关键技术助力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成功运营。“星海1000”极地探测无人潜器首次清晰地观测到北极海冰冰底形态,获取大量关键海洋参数信息,揭开了北极声学的神秘面纱。学校透明冰技术助力我省办好亚冬会,自研装备有效助力国家深水油气装备现代产业链建设。学校首获第75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金奖3项,成果转化金额同比增长近3倍。学校近7000项专利入库国家平台,成为全国第2所完成高校,联合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举办“知惠龙江”专利转化运用大会,联合倡议发起“龙江普惠专利池”。围绕深海未来产业领域,与平房区签订搭建“深海未来产业园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与哈尔滨市科技局共建龙江中小企业快响中心对接空间,有效释放科技成果溢出效益,加快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学校着力打造为东北振兴提供智慧力量的汇聚中心和新型智库,实体化运行国家安全与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围绕国家五大安全,聚焦向北开放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两大课题开展研究,“黑龙江省区域国别与向北开放研究基地”获批省级基地。学校围绕“大海工”建设,助力烟台、青岛新型工业化建设,青岛创新发展基地获批山东省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促进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