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邵阳学院的缘分始于七年前收到的本科录取通知书。尽管本科四年的学习生活留下了些许印象,但并不深刻。然而,三年的硕士研究生生活却在邵阳学院度过,颇觉得光阴如箭。研一入学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回首往昔,心中涌起种种感慨。
研究生学习的这段时光里,经历点滴让我铭记在心,纵然有着万般不舍与留恋,却也无法抵挡时光的流逝。求学之路漫长而崎岖,充满了喜悦与挑战。这段旅程抚平了昔日的浮躁,使我的意志更坚定,内心更宁静。
作为研究生,起初最令人担忧的是毕业问题。在本科阶段,我学习的电子信息专业与研究生阶段的微波介质陶瓷方向有着很大的差异,根据学校的毕业要求,顺利毕业存在一定的难度。初次接触微波介质陶瓷研究时,内心充满了忐忑与不安,但我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便要风雨兼程。制备出一种新型的适用于更快信号传输的、低损耗的、稳定性强的微波介质陶瓷材料,成为我研究生阶段的主攻方向。
熟练掌握实验过程虽然枯燥乏味,如同机器人般循环往复地进行,但熟悉实验是科研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技能。既然难以避免这份枯燥,便要寻找其中的乐趣,热爱科研,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我的指导老师李颖翔经常询问我的实验结果,并根据失败的实验结果结合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现象。李老师循循善诱、以身作则,对学术的热情和坚定的学术信念让我的印象尤为深刻,犹记得那一句:“科研不只是体力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坚持不懈,终有回报。”
此外,同一课题组的卿老师以及校外的张老师和熊老师在理论计算上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在他们的指导下,我逐渐了解到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的奇妙之处,以及它们与烧结温度之间的复杂关系。不同元素组成的微波介质陶瓷具有不同的微波介电性能,这启发了我对晶体合成的猜想,进一步证实了样品的晶体结构与性能之间的联系,激发了我对研究的浓厚兴趣。
日常,我和同学们苦中作乐,互相比赛谁的实验进展快、谁的论文创新点更多,以此来互相激励。在和老师相处时,我更多感受到的是朋友之间的亲近,师生之间的共勉,经常在去食堂的路上就开始讨论问题,吃饭期间也没有暂停,吃完后还是在继续探讨。一路上,思想的火花无数次碰撞,我对实验和理论之间的关系理解得越来越深入细致。
在低温烧结 Li 基陶瓷的研究中,我尝试了数百次实验均未成功,因此放弃了这个方向,转而研究低温烧结的碲酸盐陶瓷。于是白天做实验,晚上看文献,利用空余时间撰写论文。为了保证实验的连贯性,提高效率,我常常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寝室,有时甚至睡在实验室里。在碲酸盐陶瓷的研究中,时而欣喜,时而沮丧,这或许就是科研的魅力所在。
在 2021 年底,我向欧洲陶瓷学会、陶瓷国际等期刊投稿,但当时由于分析手段创新度不够,以及论文撰写经验不足等原因被拒稿了。为了提高创新力度,在一次次猜想与验证中,又做了数百组实验,以及上千次测试,但是实验成功和达到预期效果的实验少之又少。于是继而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提炼创新点,有了新的突破。实验室、食堂、寝室,这样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是习以为常的。时间非常紧张,科研成果是需要用汗水浇灌的。毫不夸张地说,那段时间,我连睡觉做梦时梦到的都是自己查阅文献的情景。
2023 年 5 月 26 日晚十点多,挡我身心疲惫地离开实验室。走至一楼大厅,收到李老师简短的三个字——“接收了。”也许是李老师急于告知,所以只用了最简洁的话语。但是,我内心激动无比,因为这是我人生中第一篇被 SCI期刊接收的论文。从论文的撰写、实验数据处理、投稿到最后的返修审稿,整个过程确实漫长而艰辛。
为了充实自己,学习更多物理知识,使人生更加精彩,我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工作可以随时开始,但读博只有这一次黄金机会。在竞争激烈的中国,不仅工作压力大,学习竞争也激烈。为了获得博士入场券,我必须让自己变得更出色,取得更多的科研成果。在过去的两年多里,我每天最关心的就是实验结果和论文进展。
万事开头难,在阅读大量文献和积累实验经验的过程中,我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随后,在硅酸盐和锗酸盐体系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今年,以两篇第一作者、三篇第二作者(导师第一)的身份在国际高水平期刊《陶瓷国际》(Ceramics International)、《合金与化合物杂志》(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电子材料杂志》(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等国际杂志上发表5 篇 SCI 文章,另外 4 篇 SCI 文章在审稿。现在想来,尽管已学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但这大千世界的奇妙无穷。越是接近真理,越感时光美好,倍觉珍惜。幸运的是,岁月未曾虚度。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毕业终究到来了。如愿以偿,我被拟录取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复旦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求学二十余载,一路走来,我感激自己对读书的执着和坚定。学海无涯,我希望自己不忘初心,终身学习。我渴望攀登更高的知识峰峦,向自己递交一份满意的人生答卷。
作为无数农村家庭中的孩子,我感激国家的教育和培养,也感谢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我的父母,他们是我最坚实的后盾。从起初的迷茫到逐渐明晰,从身心疲惫到斗志昂扬,通过一次次的自我完善,我领悟到了知识赋予的充实感,也深刻理解了读书的真谛——不为功名利禄,而是怀揣热爱,迎难而上,享受其中,不断建设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珍贵的青春岁月,纵然短暂,却承载了无尽情感。我的硕士研究生生活将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段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