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美是人们在基本生理、生活需求之外的更高尚的追求。从满足于实用的有用之用,到沉醉于审美的无用之用;从无数文人骚客在诗画文墨中将美细细勾勒,到科技工作者们把美写进太空、大地和民生……自古及今,美通过文明的洗礼,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星辰大海。而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浸润于美的甘露中,为我们眼中的世界染上缤纷的色彩,构建出人类更美好的家园。
美落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地暖春回。晨光喜微之美景;如水鸟对啼、枝叶窣之美声;如笃信好学、精忠报国之美德……这些都是美,故美蕴含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失去了美的生活便如同一片荒原。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去,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当然,我们需要有敏锐的双眸和细腻的心灵,善于在细微处发现美。如汪曾祺在凡常生活中细观草木清韵,川端康成在凌晨四点钟发现海棠花未眠,福楼拜在繁杂工作之余仍按时看日出。他们连缀起生活中的微小之美,在粗糙的世俗中活得有滋有味。我们也应当去留意花开的艳丽,去谛听花开的声音,那即使繁花落尽,我们心中仍有花落的声音。
然美绝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愉悦体验,更深意义上的审美,不包含功利目的,往往能引发我们情感上的激荡和思想上的启迪。橘子洲的寒秋之美,让毛爷爷激扬文字,燃起带领全国人民重获自由的雄心壮志;岳阳楼的雄浑之美,让范仲淹两字关情,涵养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紫藤萝的细腻之美,让宗璞重燃希望,感悟到生命的坚韧与生生不息。但是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感悟到的思想不尽相同,人生各个阶段的体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人的主观色彩有异,即每个人修养、心境、学识和审美情趣有别。所以,美需要我们包容海涵,长期培养,反复国治。而在不断地对美深度感知的过程中,我们的想象力得以丰富,思想的疆域得以拓宽,灵魂的深度得以延展,我们终将在风云变幻的未来拥有光彩熠熠的人生。
可当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新鲜的物质纷至沓来。异见者认为,在机械化、数据化的快时代中很难再找到原始的美,美如同湮灭的燕事,在钢筋丛林里、在行色匆匆中无处栖息。这其实是一种目光狭隘的观点。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测遥远星体的人们,同时惊叹于月亮与星子交相辉映的流光之美;苹果手机因为艺术时尚的设计美感而领跑一众品牌;精妙绝伦的壁画和彩绘和科技的有机结合让时光鲜活地流过来.……由此观之,美从未消逝,反而得到了升华。私以为,科技与美并不冲突,它们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描绘美好未来的底色且美可以提高我们的创新意识,若想谋求更加长远的发展,务必达成科技与美的和谐统一,让美成为科技发展的推助力。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生活因觅得美而罗妙多姿,思想因感知美而深刻丰饶,科技因融入美而鲜活明朗。我们应为万物染上美之甘露,抵达前人未曾抵达的领域。善于发现美学会审美,在享受美的同时创制出更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