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岁月流金,学子挥洒汗水为青春做注。从师大出发,他们放飞梦想不负韶华。师大学子的梦想从来不是空谈,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道路。
“相信‘相信’的力量”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提早进行规划的同学,会遇到和把握住更多的机会。”信息学院202班冯勇轩如是说道,而他确实以身体力行展现着他的前瞻性和执行力。他以实践为先,组建并领导团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获得了包括作为项目核心成员,曾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浙江省第十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金奖等奖项20余项,还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海若family”,开发出海洋环境预警预报服务。凭借着丰富的比赛和实践经历,学校的实习机会也成为他“进击”大厂的抓手。前期的他一直在寻找“第一份实习”,被大厂拒绝过的他反而越闯越勇。说到找实习被拒绝的经历,他显得十分豁达,深知很多时候有着其他运气的元素“各花入各眼,是非自在人心”。凭借着对简历的深刻打磨的细致和“把招聘软件变成社交软件”的毅力。冯勇轩打赢了这场信息攻坚战。大学四年积累了阿里巴巴、网易、腾讯等一众知名互联网实习,并在2024年春招斩获腾讯的转正offer。冯勇轩感谢师大提供的碧海蓝天,让他可以追逐自己的星辰大海,去交叉融合做比赛,和不同专业的朋友交流。整个过程中能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之丰富,那种独特的商业思维,结识的朋友,让我终生受益。”让他坚信成长是一场“祛魅”的过程,他鼓励后进的学子们要学会不给自己设限,相信“相信”的力量。这也是他一直笃信并践行的真理。
“我就像在创业海中扬帆的船只”
来自数创201班周子俊同学对于自身发展有着明确的规划。“每当脑中有创业相关的灵感迸发,我就像搁浅的巨轮又发动了引擎。”对于周子俊而言,创业是他人生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在学校浓厚的创业氛围的指引下,周子俊在大学初期就对创新创业充满兴趣,并加入了曜晖生物的比赛团队。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他发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由此萌生了自主创业的想法。他积极学习专业知识,深入市场调研,并在“互联网+”和大学生创业竞赛等活动中获得佳绩。依靠着学校的平台,他不断扩展着自己求索知识的边界。即使在繁忙的创业事务中,周子俊也坚持学习创业所需的各种知识,如财务、管理和商务等,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创业之路保驾护航。作为学校创业园理事会的理事,周子俊积极推动校园内的创新创业活动,鼓励更多的青年学子勇敢追梦,用知识和智慧点亮青春的火炬。在创业方面,他提倡轻资产创业,即用小成本撬动大资源。互联网和跨境电商等领域都是值得探索的创业方向。子俊学长强调,创业需要勇气和决心,但更需善用身边的资源,除了人脉、技术和资金。学校也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他相信,每一位青年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敢于尝试,勇于探索,就能在青春的舞台上绽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虽然离开了校园,但我并没有离开梦想”
毕业,这个字眼,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段旅程的终点,也是新篇章的起点。但对于陈怡宏和郑悠然来说,它更像是一场内心的挣扎与抉择。心中纵有千般不舍,但属于他们的旅程并未结束。来自哈尔科夫学院地信201的陈怡宏同学曾无数次问自己,是继续深造,还是步入社会?是追随内心的热爱,还是顺应现实的选择?每当夜深人静时,这些问题就像潮水一般涌上心头,让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然而,在导师的鼓励和自己不懈努力下,她逐渐找到了答案。“我热爱海洋,热爱科研,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使命。”在师大的四年时光,她与导师一起做了多个关于海洋的科研项目,未来她也将继续为之奉献自己。她已经成功推免至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将会继续她对海洋的探索和研究,她相信,只要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应化201郑悠然也面临着同样面临选择。“大学四年,我学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我知道,我热爱科研,热爱新能源,但我也知道,社会需要我,家乡需要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选择了回到家乡,用自己的所学为新能源行业贡献力量。“虽然离开了校园,但我并没有离开梦想。我相信,只要我坚定理想,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发光发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梦想蓝图广阔,还需实践磋磨。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师大学子不惧困难,谋定后动,实践出真知。他们目光炯炯,充满朝气,希望能在学校的托举下,师大学子可以飞得更远,享受更广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