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我们在走访汽车板用户时发现,国内汽车隔热罩大多数采用进口材,成本较高。通过机理试验、分析,我们将高耐热的家电涂层板,成功应用于汽车隔热罩领域。”技术中心冷轧产品研究员李伟刚介绍,该中心科研人员经过相应的技术攻关,快速研发出专门应用于汽车隔热罩制造领域的特殊涂层板。投放市场之后,备受用户好评,已累计完成6000多吨订单。
敏锐抓住商机,快速孵化成果,创新“破圈”“破题”。“目前技术中心围绕新应用场景的开发,已形成‘钢制电池包替代铝制电池包’等6个推进项目,通过项目目标、技术先进性、应用前景、客户行业影响力等评价,稳步推进攻关。”刘永刚介绍,该中心还瞄准行业头部企业用户、研究所和设计院,开展“研发对研发”合作机制,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开发项目,为用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这一招,使用户对马钢产品产生了极高的黏度。
在推进“研发到研发”机制上,开发自润滑板就是经典案例。
该中心研发人员在与国内某龙头汽车用户研发部合作中获悉,用户在冲压镀锌汽车板时,常常出现锌粉脱落的这一“痛点”。
“能不能运用开发过自润滑高端家电板产品的技术积淀,开发自润滑镀锌汽车外板?”技术中心研发人员的一番话,引起对方的强烈兴趣,当即拍板决定:双方联合开展攻关!
“联合团队通过数十次模拟实验、攻关验证,截至目前已成功研发出第三代自润滑表面处理剂,匹配马钢板材及冲压工艺,不但没有锌粉脱落,冲压工效较之前还提高了四倍,效果立竿见影。”技术中心汽车板研发高级主任研究员李子涛介绍。
“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必须实事求是,发现需求、解决问题。”秉持这样的理念,技术中心领导班子今年承担牵头8项公司产销研项目,为把准现场支撑的脉搏,班子主要领导分头带队到制造单元调研,征集形成6大技术领域35项重难点问题清单,制订指标攻关任务书;该中心15个领域团队同步深度融入公司4个模拟经营团队,开展嵌入式攻关。
与此同时,技术中心对“科技支撑见行动”进行再升级,制订了细化行动方案;聚焦用户的技术服务,推出了新版细分市场用户的EVI行动方案和项目。一系列举措,“招招见血,拳拳见肉”,打出体系化推进精益研发的“组合拳”。
创新团队 聚力前行
最近一段时间,技术中心炼铁工艺首席研究员吴宏亮,正忙着进行铁前系统纯铁冶炼微量元素控制的技术调研。
在技术中心4月末的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上,该中心热轧首席研究员胡学文提出,在开发纯铁市场过程中,存在“低残余元素”影响纯铁质量的困扰。
市场反映的问题,最终要靠生产现场来解决。作为炼铁工艺首席研究员,吴宏亮主动请缨领衔攻坚,从原料中附带的铜、锰元素入手,开展立项和全面调研工作。
“发挥技术中心铁、钢、轧、能源综合利用等多专业人才优势,形成工序协同创新,是技术中心增强创新团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刘永刚介绍。今年,技术中心积极探索新机制、构建新平台,成立学术委员会,中心14名首席研究员实施轮值主任委员制,参与研发战略制定、技术创新规划、年度科研项目计划和重大科研项目策划,定期开展市场扫描、评估,审核重点研发项目,提高项目质量和水平。由此,握指成拳,集中发力,打造出一支由首席研究员、领域团队长和项目课题长、主研为骨干的研发核心团队,解决重难点问题。
守正创新,必须党建引领。“在管理队伍中,我们强化推进‘党建、管理、安全’三个履职能力提升,形成74项履职内容清单;坚持强绩效排序和绩效末位三级谈话制度,推进5个专项党组织联创联建,实施挑战项目达标的专项激励,举办科技创新大讲堂,开展增量增效算账经营、EVI劳动竞赛等,不断增强研发团队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技术中心党委书记吴坚介绍。
创新不能闭门造车。既要脚踏实地,直面当前存在的难题;更要仰望星空,着眼长远发展的课题。
“对核心工艺装备掌握不充分,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对行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研判不准确,创新就会迷失方向。”刘永刚介绍,技术中心积极引导鼓励和督促科研人员真正“沉下去”,深入产线,熟练掌握产线核心设备性能、关键工艺参数,结合实际、找准短板,让创新的种子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积极“走出去”,与外部专家、学者广泛交流合作,不断拓展产学研用领域的深度和上下游产业链生态圈的广度,为马钢科技创新蓄势赋能。
让创新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当前,聚焦“四化”“四有”,发挥好支撑与引领作用,打造可持续产品竞争力,技术中心正积极策划新一版“创新力、产品力提升方案”,围绕科研项目治理、新产品治理、知识产权以及科技成果治理三个维度,健全体系、优化机制、搭建平台、拓展赛道,努力让马钢创新“主引擎”动力更加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