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报》

校第十一届“十佳学生科技学术标兵”风采展(二)

在科研中进步 与科创工作室共成长

——记校第十一届“十佳学生科技学术标兵”胡宏宇

2024-05-16     浏览(40)     (0)

胡宏宇是一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表现出色。他积极参与科研工作,获得多项省级奖励,并成为工作室的实际负责人。他的努力和付出,让工作室的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成为他与“纳米催化能源工作室”荣辱与共、共同进步的缩影。


,男,汉族,中共党员,成型 20-1 团支书、校“纳米催化”工作室负责人。在学院团委任职期间,院团委获评“阜新市先进团委”,建设支部获评校“五四红旗团支部”,自身获“十佳团支部书记”称号。他连续三年综合测评专业第一,获评校“大学生自强之星”、辽宁省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中国航天科技 CASC 一等奖学金、校特等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 2 次。活跃在科技创新热土上的他,主持国家级大创 1 项,参与校级 2 项;参与发表 6篇 SCI 检索论文,1 篇 EI 检索论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1 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 项;在创新创业竞赛中,他曾获辽宁省材料成型工艺创意竞赛特等奖及一等奖、辽宁省智慧海洋科技大赛一等奖等 30 余项省级奖励。

既有仰望星空、紧跟时代的格局与胸襟,也有坐“冷板凳”的耐力与能力,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精气神。

——题记

2020 年填报高考志愿时,胡宏宇毅然选择我校具有深厚底蕴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作为第一志愿。入学后,他深受优秀校友事迹鼓舞和激励,伴随着专业知识启蒙,更加坚定自己要成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在材料工程及相关领域引领科技与行业发展的创新人才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副班导师推荐下,胡宏宇凭着一句“去就好好干,别半路跑了”,一路走到现在。回首这四年时光,他与工作室和伙伴们共成长,同进步,从追光者终成指引他人前行的一束光。

心态转变 委以重任

甫一入学,他便加入了依托董世知教授课题组建设的本科生科研工作室。作为新人的他走进春华楼 112———一间几平米的实验室,开启了对于科研的认知。当时的本科生主要科研工作由李岩帅同学(我校 2019 届毕业生典型人物)带领 3 名 19 级本科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由于工作室当时成立不满一年,条件尚有些艰苦,也没有取名挂牌。

其实,大一上学期的他对待工作室的科研工作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着热爱与动力,因为身为大学新鲜人,他希望能加入一些学生组织,参与更多的工作和活动,所以在时间分配上并没有倾向于工作室的科研工作。正是这个原因,让他在面对科创工作室的任务时并没有达到精力充沛的前进状态。在他第一次参加第十二届“雄鹰杯”大学生科技学术论文竞赛时,并没有争取更多的任务,只是顺势往下走,却非常“容易地”得到一张二等奖证书。当回忆起这段往事,他会觉得遗憾,因为他没有通过这次竞赛获得对科研的清晰认知和困难准备。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入寒假调整期,蜕变也从这时开启。寒假里,胡宏宇与研究生每周开一次组会,每天研究着材料领域的“密度泛函理论”,学习着晦涩难懂的量子化学,面临着文献不全,理论不懂,操作失败等各种各样的打击,急哭过、急躁过,并后悔于之前对科技竞赛不够重视,导致困难准备不足。“但是不能就这样放弃”,默念着副班导的寄语和心中那股不服输的拼劲,他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研究,积极与指导老师沟通、学习,虚心向学长请教,在老师的耐心指导和自己无数次研究、操作过程中,他能够一个接着一个地解决学长提出的问题,终于在某一瞬间突破了瓶颈,也体会到主动探索的乐趣。

他出现在工作室的频率增高很多,对科研工作投入了更多精力,更频繁地与指导老师沟通想法,加快了自主学习的步伐,探索未知的过程加快了,他以努力获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在后续工作中,由于工作室其他同学出于对学业等方面的规划不同而对工作室工作做出调整,胡宏宇逐渐成为工作室的实际“负责人”。他不断探索将学生组织的工作经验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与工作室共同发展,逐渐进入快车道。

创业维艰 奋斗以成

彼时,材料类专业比赛经过几轮发展合并之后,省教育厅名录里的省级赛事仅有“金相技能大赛”“材料成型工艺竞赛”“材料微观之美”等有限的几个项目。这时,指导老师根据学科特点、研究成果和学生整体科研水平,设想了学术竞赛型工作室的可能性,并依此给出了最符合实际状况的建议和指导,结合成型专业的机械学科属性,工作室将目光扩展到机械类比赛,并确定了“立足材料,面向机械,绿色能源,创新高地”的发展定位。

“但当时工作室仍然没有设置正式名称,一般只用实验室或工作室来代替,造成部分成员的不理解。但工作室未设置名称有其背后的深意:要记住科研学术,科技创新都必须学会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要有坐住坐稳‘冷板凳’的定力。”

很快,胡宏宇迎来了他的第一场大考,这是他对创新创业竞赛建立全面认知的一次飞跃。在备战第四届材料成型工艺竞赛过程中,他认真踏实地投入工作,了解竞赛流程,协调工作室内部的多支队伍,不断完善竞赛说明书,经过校赛的筛选,他们的队伍全部推荐进入省赛。胡宏宇和他的同学全暑假部留校,一边完成学术实验任务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一边不断打磨完善说明书,最终取得喜人的成绩。他自己担任队长的队伍获评三等奖,工作室多项作品获评一等奖及二等奖,他认为自己在这时才真正蜕变为一名合格的工作室负责人。当他成为别人口中的学长时,工作室迎来了新一批成员,人员构成也更加合理。胡宏宇开始思索创新创业对他而言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不辜负老师和学弟学妹的信任,带好这个团队。同时,工作室也进入比赛获奖的“井喷阶段”,为后来的授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22 年是工作室进入新阶段的一年。在这一年中,胡宏宇和 21 级的同学共同努力,圆满实现了从对标分析省教育厅竞赛名录,初步确定能参加的比赛,同时针对性地培养技能,到完成比赛作品的初步设计的过程。他带领同学们从蝉联(后来实现特等奖的突破)传统优势比赛“材料成型工艺竞赛”一等奖,到突破性地参加“铸造设计大赛”并包揽我校全部获奖名额,全年中他个人累计获奖超过 30 个,团队也在国家级竞赛上实现零的突破。在胡宏宇加强学术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精心撰写了大创计划申报书,获批国家级大创一项。学习的方向也逐渐从理论计算向实验合成进行拓展。截至目前,他已参与发表 6 篇 SCI 检索论文,1 篇 EI 检索论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1 项。与此同时,工作室也根据实际情况,逐渐划分为纳米催化材料设计与合成研究,能源、生态及医疗创新结构设计研究,以及高通量及模拟计算在能源领域研究三个方向。

内在求新 变革守业

2022 年末,在学院统一规划下,实验室布局得到调整,搬到整洁舒适的博雅楼,科研环境得到很大改善。2023 年春,恰逢学校第三批“大学生创新研究工作室”遴选,胡宏宇更是干劲充足,兼顾学业的同时协助老师进行 21 级相关专业同学培养工作,做好传帮带,创造出更多创新创业成果,工作室包揽学院参加校创新创业文化节的全部展示项目。胡宏宇作为负责人申报“大学生创新研究工作室”授牌,并成功获批。自此,工作室有了正式的名称“纳米催化能源工作室”。

“从大一暑假的留校完成简单试样的制备,到主持大创项目时掌握各类仪器表征及分析,成体系地完成实验,这都是我在工作室获得的成长。在学校创新创业文化节上,校党委书记岑松针对设计思路、创作过程,与我们进行亲切地交流,而我本人主持的大创项目入选省级创新创业年会并获得二等奖。”

对胡宏宇而言,他的科技学术成果与收获不仅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他与“纳米催化能源工作室”荣辱与共、共同进步的缩影。他总是告诉自己,证书永远是一张纸,其背后所蕴含的是成长。他也一直秉持着“选择相信我,我必须把你们每一个人送上岸”的观念,带领大家勇往直前,让科技创新的旗帜飘扬在每一个学子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