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生前有藏钱的习惯,是六十岁以后的事。
一会儿藏桌子底下,一会儿藏柜子底下,一会儿藏床底下,一会儿又不知藏在哪里,她自己也找不到了。天哪!爸爸遭殃了。妈妈非说是爸爸拿了钱,不打招呼。不论爸爸怎么解释妈妈也不信,爸爸对天发誓赌咒也没用。
等到钱在另一个地方找到了,她又说是爸爸害怕她了,才悄悄把钱放在她容易找到的地方,反正都是她的理。
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不厌其烦地藏,又不厌其烦地找。只要爸爸一出门,她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藏的钱还在不,如果还在原处,她又不放心,再换个地方藏,这才放心地去做别的事。
开始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将钱包裹起来,锁进箱子里,后来藏在身上。突然有一次发现钱少了,大吵大闹,爸爸无奈地提醒:“你不是买东西了吗?难道没花钱?”她这才想起来,又对自己的记性发一通牢骚。
她从不藏枕头里褥子下,她说这种藏钱方法太小儿科。她把钱藏进暂时不穿的衣服袖子里,塞进暂时不盖的被套里或鞋子里、袜子里,帽子里……唉,总之五花八门。
不断地更换地方,不断地怀疑爸爸,我都对她的行为感到崩溃,更别提爸爸的压力得多大了。
我曾看见她把钱放在橱柜的一摞子碗后面,还对我说这里最保险,理由是爸爸既不做饭又不洗碗,几乎不进厨房。过几天,她要用钱,非说是放到鞋子里的钱被爸爸发现拿走了。我无奈之下,从碗柜里取出钱给她,她还固执地说记得放鞋子里了……
我实在没有办法,让她别藏了。她说不藏不行,你爸啊,有多少花多少。
一次,爸爸给花盆换土,搬走花盆,挪开托盘时,发现有一个塑料袋包着布包,好奇地打开,原来是一包钱,一元、两元、五元、十元、五十元都有,新旧不一,整整齐齐地叠放在一起。
爸爸很纳闷,拿着这包钱让妈妈看,妈妈一把抢夺过去,怒气冲冲地说:“你看你管钱的时候,要学乐器,那你就好好学一样吧,可家里乐器一大堆。又天天去书店,买了武侠书买侦探书,买了古典的买现代的,买了医学书又买针灸书,哪本你都爱哪本你都买。几十年过去了,还是老样子,进了书店就不出来。”妈妈接着说,“你就不是过日子的,买了一堆工艺品,买了几柜子书,能吃还是能喝?物价一天天涨,你买的哪件是便宜货?”
爸爸一边听一边摆手,说:“别说了别说了,都是你的理,我错了,我错了。”爸爸关门走了。
妈妈叹了一口气,说:“日子难过呀,钱禁不住花,细水要长流。”
是呢,爸爸爱音乐、爱读书、爱工艺品,的确和柴米油盐没关,但那是他的精神追求。我很小的时候,他给我讲《三国演义》里的故事,讲《水浒传》里的人物,讲《西游记》《三侠五义》《杨家将》,或一边拉琴一边教我唱歌,让我度过了一个简朴又快乐的童年。
我也理解妈妈,知道妈妈节衣缩食,一分一角积攒下来的钱,又十元百元地用在各种日常开销上,都是不得不花的钱。
我爸去世后,妈妈摔了一跤,胯骨骨折。虽然手术很成功,但她情绪一直不稳定,时而哭泣时而发怒。好强的妈妈坚持做家务、下楼活动。一天,那条伤腿突然疼得不能着地……她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而沮丧,不到两年的时间,精神就垮了,体质也越来越差。在我陪伴她几个月之后的一天,她看到没有其他人在场,就用手在枕头底下摸索着,摸出一个牛皮纸信封递给我,说:“这是你这些年给我的钱和我从日常花销里节省下来的钱,都给你。我都花了你咋办?娃都上大学了,你也要学会节约,花钱不能大手大脚。”过了一会儿,她伤感地说,“唉!你爸都走了六年了,我也该走了。”
八十六岁的妈妈耳聪目明,思路还那么清晰。一周之后,她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去了另一个没有烦恼没有病痛的世界,和爸爸相依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