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江西师范大学 - 《江西师大报》

海上明月 葳蕤生光

——记我校优秀大学生朱海明

作者:本报记者  潘伊晨  沈欣    
2024-05-15     浏览(87)     (0)

编者按:在师大园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初心如炬,步履不停,在红色信念的指引下践行教育初心;他们赤诚善良,行而不辍,成为白血病患儿心中的一抹曙光;他们步履不息,追求卓越,在青春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根据省教育厅和学校组织开展典型人物宣传选树,形成树榜样,学榜样,做榜样良好氛围的要求,各学院分别向学校推荐了一批优秀大学生、榜样人物等先进典型。近期,校报推出一系列优秀团体和个人报道,让我们走进他们,聆听他们怀“志”而起,逐“梦”而行的故事。在午后温柔恬静的阳光里,她站在讲台上,为孩子们带来爱与知识。低头浅笑,眉目间尽显柔情,回首时笑眼盈盈。她人如其名,沉稳而大气。“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是她的人生信条。

她是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2022 级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朱海明,今年是她在师大的第七个年头,从青涩走向成熟,背负梦想的行囊,志存高远,奔赴远方。

所获荣誉:

2023年全国“青马工程”优秀学员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江西省唯一国金

2022-2023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1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银;

2023 年第一届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国家二等奖;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主持新秀会全国十强、优胜新秀称号;

2018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国铜;

2023年挑战杯国家二等奖、江西省一等奖;

第六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国铜、省金;

2022、2023 年江西省首届“主持新力量”新生主持人大赛冠军;

2020年互联网+大赛省金;2023 年江西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就业赛道唯一冠军;

2019 年江西省爱阅赣版书演讲比赛一等奖;

2020年江西省“抗击疫情、为爱发声”网络朗诵大赛二等奖;

2018年江西省科普讲解大赛三等奖;2021年获江西省志愿服务优秀个人;2022年江西省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2022年贵州省省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江西师范大学青年五四奖章、“三好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青年志愿者”、“文明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

吾有青云志踏雪至山巅

在大学期间,朱海明取得的荣誉不胜枚举,其中分量较重的就是5月份由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在复旦大学举行的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全国总决赛,朱海明代表学校荣获高教组就业赛道金奖。这也是江西省参赛选手获得的唯一金奖。

还有,在第十五届海峡两岸主持新秀会中朱海明挺进全国十强,荣获全国银奖,被授予“优胜新秀”荣誉称号。比赛现场高手如林,来自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专业类院校的选手齐聚一堂,朱海明置身其中却毫不畏惧。在第一轮的自我展示环节,她将自己在贵州望谟支教的经历与福建泰宁的特色农产品石斛进行融合,“我扎根在西部的大地上,而石斛扎根在悬崖峭壁上。”她的巧思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在满场的喝彩中宣布首战告捷。

当被问到如何平衡众多事宜做到学业比赛两不误时,朱海明说首先是需要找到努力的方向,再对事项进行规划,分清楚优先主次。当遇到较为忙碌的时候,要学会从容应对,一件一件事情有条理的做完。“我有一个习惯,会拿一本本子记录每天要做的事情,完成一件划掉一件,看到本子上的安排被挨个划掉时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也是隐形激励自己的方式。除此之外,不管生活多忙碌,也要好好爱自己,给自己寻找一个放松的出口,维持好的状态。”

校团委副书记(学生兼职)、学生团工委副书记、班级班长。“身兼重任”的朱海明以身作则,带动身边的同学积极奉献,组织筹备开展“八十周年校庆”志愿工作、“校元旦晚会”、“挑战杯”等30余场大型活动。在参加学生活动之余,朱海明还入选2023 年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优秀学员,赴中央团校学习,负责理论宣讲工作。去年12月,朱海明作为全国高校唯一学生代表、全国青马学员代表受团中央邀请参加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联学实做活动并作示范宣讲,发挥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朋辈引领作用。今年 2 月 22 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引发热烈反响,朱海明在节目中作为青年大学生代表畅谈观看《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感想:“收看了《平“语”近人》,这种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党的创新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魅力。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宣讲员,更应该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在实践中锤炼政治品质、汲取前进力量。”

微光可成炬,爱意永无

知之愈明,则行至愈笃。本科四年,朱海明的志愿足迹遍布江西各地。“我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党员”,谈到自己最初参加志愿服务的初心,朱海明认为首要原因是受良好家风的影响。在耳濡目染之中,一颗名为“奉献”的种子在朱海明内心生根发芽,她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将奉献精神传承发扬,给予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以援手。

大二学年,朱海明担任学院青协部部长,开创了志愿服务项目:光明社区艺术课堂。在光明社区,有许多老人热爱文艺活动,但缺乏老师,只能靠自己摸索学习,而她所在的音乐学院又是由各艺术类专业组成,恰好能够满足老人们对专业指导的需要,填补老师的空白。在掌握光明社区的基本情况后,朱海明当机立断,与社区的书记谋划半月之久,在学校和社区之间来回折返十余趟,终于成功为光明社区带来了“艺术课堂”。

朱海明认为光明社区项目是一个很好的启蒙,“艺术课堂”从一开始的自愿报名到现在每周二的定点服务,参与人数不断增多,规模持续扩大,并从中延伸出众多趣味小课堂,如人气颇高,众多奶奶追捧的化妆课。更值得一提的是,在 2019 年 12 月,光明社区合唱队成功获得南昌市老年人合唱比赛第一名,而志愿服务队也荣获校优秀志愿服务队称号。光明社区的老人们被这群年轻人以及他们身上所展现的责任担当和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打动着。朱海明却说:“看似是我们对老人们展开了志愿服务,但实际上,老人们身上好学、爱学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更像是一场双向奔赴的心灵旅行。”

本科四年的每一个寒暑假,朱海明都积极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返家乡”等活动,先后走进赣州宁都对坊中学、上饶弋阳方志敏希望小学、婺源虹关小学等多所学校开展艺术支教、走访调研、困难帮扶等服务。在宁都对坊中学,为了改变部门孩子内向、自卑的心理状态,她发挥专业所长,给孩子们开展“我有一个梦想”主题活动,让孩子敢发声、爱表达,并且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下他们的变化,受到了央视、中国青年报的转发报道,让更多人关心、关注到乡村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帮助。2023年的9月,当时她在宁都帮助的小女孩小清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完成了当年许下的梦想,如愿成为我们学校的一名大一新生,真正地诠释了那一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点滴汇成河,育人存心间

本科毕业后,朱海明以优异的成绩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担任全国第二十三届、江西师范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服务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在志愿服务这条路上继续深耕。

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望谟县支教的这一年,朱海明带领团队先后开展“七彩假期”“暖冬行动”“微心愿”等志愿服务项目。在支教学校建设校园社团文化,积极组建“广播站”“国旗护卫队”等特色社团。其中推广普通话志愿服务项目获贵州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被评委称为“真正为乡村振兴着想的好项目”。诸多活动事迹被央视、学习强国、中青网等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回忆起自己在望谟县第一次上课的场景,朱海明记忆犹新。“我问孩子们以后打算做什么,全班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去打工。”“去打工”三个字仿佛成为这群深山孩子们看到的最远的未来。”听到这些,朱海明的内心沉甸甸的,像灌了铅一样。她意识到,教育远不止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变他们封闭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意识到大山之外有更精彩的世界。

作业本上“悄悄”出现鼓励的话语;第一次制作新奇的石头画;通过电视见证北京冬奥会开幕、神州 13 号平安着陆,中国女足问鼎亚洲杯;聆听优秀青年的事迹……朱海明循循善诱,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帮助他们打破认知,开拓视野。她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对学习的态度好转许多,身上逐渐有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也从害怕我、远离我,到信任我、亲近我。当我讲述自己在师大园里的故事时,我看到他们的眼里是闪着光的。”一声声的“小朱老师”编织成朱海明与孩子们之间奇妙的纽带,大树下的石墩子、操场的塑胶跑道、学生宿舍的门口,共同见证着师生美好的瞬间。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无论是院级、校级,亦或是国家级的活动,朱海明从未缺席,在志愿支教中为大山的孩子带来希望,在社区服务中为老人带去关怀。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好像她的人生中没有“暂停键”,正如她所说,“别给自己画句号,日日行才能不惧千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