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1973年手机注册专利,一直到1985年,才诞生出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真正可以移动的电话。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人们大约无法想象,现在的手机在人们生活中扮演多么重要的角色。同样的,当第一台电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制造完成时,也没有人会知道眼前笨重而又陌生的数码设备,会像今天这样,完全“占领”人们的生活。
值得警惕的是,我们已经逐渐适应甚至是“享受”起在数码产品所带来的海量信息中玩快闪的状态。
我 的 手 里 不 能 没 有 “ 它 ”
早 晨 6点,宿舍按时恢复供电,这时小嘉的床头会发出“滴”的一声,他的手机开始充电了。事实上小嘉是个数码控,他对数码产品的热爱已经达到了偏执的地步。除了手机,他的耳朵上常年挂着森海塞尔的耳机,左右裤袋里分别装着手机和MP3,双肩包里装有一部佳能的单反相机和另一部手机。小嘉出门前至少要检查两次,他是受不了把手机忘在宿舍的。对于达人来说,这种把数码产品“武装到牙齿”的做法是最为普通的生活状态。
新闻班的小蔡同学就是一个十足的“果粉”。关于苹果的一切东西她都很了解并且狂热地追逐,大一开始她就带着自己的i?phone手机“小白”一起进入了大学。“拍照、游戏、微博,这是我用小白干的最多的事了!”小蔡同学兴奋地说道,“iphone拍照很方便,听歌也不用touch了,手机自带很多app,上网也很方便,psp也用不着了,总之它的出现使我的生活更加便捷了!”小蔡同学还说自己是那种睡前还紧握手机睡醒眼睛还没睁开就果断摸手机的人,她把小白就当自己的儿子一样看待。
人类控制着数码,数码却又控制着人类
数码产品让我们每天都在海量的信息里面畅游。我们从信息的农耕时代切换到狩猎时代。是的,可是猎物却是我们!我们每天抱着电脑,手机,不断地被其中的信息化浪潮冲击,淹没在海量信息中,随时担心错过什么消息,我们不断上微博,上MSN,上QQ,似乎要与时代同步,又好像希望超越时代,其实呢,我们不过是信息时代的标准产物。
电脑、手机、MP5,越来越先进,越来越便捷,也越来越让人沉醉,我们正在被改写,从一个拥有完全独立思考的个人,改写得渐渐失去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而更加值得关注的是,我们这一代还在被改写的过程中,而下一代人类基本上已经改写完成。
90后,00后甚至于是10后均“进化”为无障碍适应数码产品的新人类,他们不再纠结于打字替代书写是否丧失汉字之美感,不再遗憾电子阅读无法带来纸质印刷品带来的触感和神圣感。我们发明数码产品是为了更便利地刷新信息,但是反过来,数码产品的日新月异也在不断地刷洗着我们的大脑。
理智地爱,不要让数码成为了你的全部
“我已经看完了 《蜗居》、《明朝那些事儿》、《哈利波特》还有《飘》,以及饶雪漫的一系列等等啊。”10级的小汤同学从大一上学期开始用自己的mp5看电子书,到今天她已经看完好多作品了,“我一般用mp5看电影啊、看漫画啊、听歌啊,但最多的还是看电子书。”她说,“电子书方便,带着一部MP5就好了,把想看的内容下载进去,就像一个活动的图书馆,想看啥就看啥。”
以电子阅读为例,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中,数据显示国民数字化阅读的比例比去年增长了三分之一左右,而且数据也显示“便捷”是国民选择数字化阅读的首要原因。
教古代文学的刘成春老师平时要在网上阅读大量的学术期刊,如果没有电脑,他认为自己的学术研究会滞后很多。虽然平时刘老师在网上阅读学术期刊,但是对于现在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刘老师坚决要回归传统:“其实单凭为了鼓励大家读书,只要读,怎么读是无所谓的,自己喜欢就好。但是作为学习就一定要看纸质书,掌上阅读一般不会有做笔记和反复阅读这个过程,所以书的内容很多都是一个模糊的轮廓。而且现在掌上阅读的内容都为网络文学,娱乐性强,很难起到学习的目的。特别像看一些名著古书的话,没有注解和前人的评点,我们是很难学到他们的精髓的。”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专业的刘琴老师笑说自己也是一个数字化阅读者,也体验了目前最有流行的IPAD阅读器,但她认为“传统阅读”诸如“视觉上更放松”、“种类更多”、“更多经典”以及“自由地在书上圈点”的优势,是目前数字化阅读还无法超越的。但老师认为“该学习的时候学习,该娱乐的时候娱乐”,如果数码有助于学习和娱乐,那就把数码加入进来好了。但是永远不要让数码代替了学习和娱乐,技术只是为学习和娱乐服务的,技术不是目的。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数码产品的的确确是个好东西,它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便,但同时的人都是有惰性的,当强大的数码产品可以帮你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人也不自觉的想更多的依赖它们。
拥有iphone4手机半年的大二学生小黄,买iphone4的初衷是想看看它的功能有多强大。没几天她就证明了之前的那些 “传言”。“她的功能太强大了,我几乎可以用它干任何事情。看杂志,订酒店,可以省去我很多麻烦。”黄同学兴奋的说道。但是随即她也道出了自己的一点困惑:“我之前是个挺爱读书看报的人,现在几乎不会再碰那些了,因为我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了手机身上,这样下去其实我也不知道好不好。”黄同学表示,现在自己碰到的很多问题,脑中第一反应就是找到手机,然后开始想怎么通过手机解决问题,这样的固定思路却像是一种病了。
后记:数码产品实用、适用即可,切勿滥用。对于个人而言,一些功能大同小异的产品不需要拥有太多,也没必要贪新厌旧。数码产品功能应好好利用,但绝不是被它们拴住,是你在用它们,而不是它们在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