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报》

从美国到中山,他坚持了22年

——记为中山学院义教22年的美籍华人荣誉教授林文彬先生

作者:田琦,吴宝瑶    
2011-04-29     浏览(599)     (0)




  4月6日下午,美籍华人荣誉教授林文彬先生22年义教离职欢送会在行政楼101举行。电子科大中山学院院长马争,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姚泽有、副院长陈泉,国际交流与合作部主任丹蕾,图书馆何海地老师以及中山市外事侨务局林建铭副调研员、谭文辉科长,黄锐军、杜和崧夫妇,林藻、蔡宝金夫妇以及美籍华人义教教授JoeHo等参加了欢送会。欢送会简单却温暖,简短却余韵悠长。
  “每本好书都有一个美好的结尾,我的中国执教之旅在今天也画上了句号。”这是在告别会上,林文彬教授演讲的最后一句话,这也意味着他坚持了22年的义教生涯落下帷幕。
  这22年,日升日落,寒来暑往;这22年,风云变幻,林教授义教生活中的快乐和充实汇成了一本读不完、道不尽的大书。
缘 起“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人做点事”
  林文彬教授祖籍中山市南朗镇小隐村,婴幼年时随母亲定居美国。195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应征入伍,任职中尉,三年后,林教授申请退役;攻读并获得了商业教育的硕士学位。此后,林教授一直在美国加州著名的洛斯加图高中任教,曾担任该校商学系系主任,成为当地第一位优秀的华人教师,直至1990年退休。林教授在美生活期间,积极参加当地的华人组织,时刻关注着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和变化,1993年—1998年曾被推举成为美国加州新中国教育基金会会长。
  1988年,林教授第一次回到了阔别50多年的故乡,他被当时家乡万象更新的变化所感动。1989年,热爱教育事业的林教授受中山市政府邀请参加中山恳亲大会,作为嘉宾出席了我院举行的“教学楼、实验大楼、图书馆三项工程落成典礼”。学院朝气蓬勃的景象感染了林教授,也再次激发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讲台的钟情。
  事后他主动向学院提出:自1990年起,每年春节过后,来学院义务教授西方会计基础课程,为时六周,交通费、生活费全部自理,除了提供住宿,学院不需要负担任何费用。
  林教授说:“一开始,我太太有些不理解,但经过解释,我们达成了共识。我和太太的婚姻已经走过了50多个年头,她知道我喜欢教书,因此支持我过来。在美国我还会号召我的一些朋友,也来中山义教。”
  从此,林教授就开始了每年往返中美的义教生活,这一开始,就坚持了整整22年。“我们所有人都不曾想过,老师会坚持这么久。”今年30多岁的谭文辉在外事侨务局工作,是林教授的学生。谭文辉回忆说,林教授将他在美国服役的军装捐赠给了中山华侨历史博物馆。捐赠前,林家媳妇曾向林教授建议:把军装留在美国的家里,让子孙后代留念。“东西放家里,孩子们估计就不会回中山了,假如放在中山,孩子们要看军装就肯定要回中山”,林教授选择了坚持自己的决定。教 学 :“学生快乐,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回忆起初次见到林教授的情景,10国际班的郑琪玉同学仍然记忆犹新:“第一次上西方会计基础课时,见到一位慈祥的老爷爷走进教室,我们当时还以为是哪位同学的爷爷来找自己的孙子、孙女呢。听到了他流利的英语,才意识到他是我们的老师。”
  林教授不仅和蔼可亲,教学模式也深得学生喜欢。西方会计学的基础理论生涩难懂,林教授就举例来解释。在讲到“日记账”这一概念时,他以“女生选择男友”举例,既引得学生的阵阵欢笑,又让同学们了解了知识要点。他将经济学的理论融入课堂教学,每个按时完成林教授布置作业的同学,就会获得“报酬”——— 1美分。“1美分不多,但林教授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们,经济学讲求付出才有回报。除了美元,笔、巧克力等都是林教授奖励给我们的小礼物。”谈到这里,小李同学将铅笔盒中随身携带的1美分拿给记者看。
  除了课堂的接触,林教授在课下与同学们还成为了很好的朋友。空闲的时候,林教授就邀请学生到公寓里玩游戏。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很有成效,大家既提高了英语水平,又增加了彼此间的感情。
  22年来林教授的无私付出,在获得学生爱戴的同时,他也收获了一份份沉甸甸的友谊。“我刚来的时候,认识了丹蕾和何海地,他们就像我的女儿和儿子一样。那时丹蕾还是单身,时光飞逝,现在她的孩子已经很高了。每每想起这个我就很感动和开心。”谈到这里,林教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每年的三八节,林教授都有一个固定的节目——— 与中山的“家人”聚餐。最初,聚餐只有国际交流与合作部的丹蕾主任一家和图书馆的何海地老师一家这两个家庭参加。如今,要开五张桌子才能坐下林教授的“家人”。很多林教授教过的学生,都成为了林教授的朋友、亲人。今年“三八”节,他给在场的每位女性朋友送上一束玫瑰花,表达他真诚的祝福。坚 持 :22年义教路,点点滴滴总关情“我去美国时专程前去林教授家拜访,了解到林太太手患有严重的内风湿,行动十分不便。因此,每年林教授前来中山义教时,远在美国的夫人都要请专人照顾。但林教授仍然风雨无阻,我十分感动。”马争院长动情地说。
  在义教生涯中,林教授坚持“justdoit”,有想法就会努力让它实现。1988年回到家乡后,林教授认为中国的崛起离不开青年学生加强与外国的接触。于是,他开始积极地为中美两国青年学生的交流和互访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在他看来,要让中山的学生去美国学习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然后回到家乡参加建设;也要让在美国长大的华裔青年回来寻根,了解自己祖先的生活背景和文化习俗。
  谈到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就是赴美的其中一位留学生成为了他的大儿媳妇。林教授微笑地说:“我有两个儿子,都在美国生活。当时她刚过去的时候,我让大儿子照应她一下,后来他们就在一起了。这是缘分,当然也有我的一点小功劳。”
  在义教生涯中,林教授从未对学校提出过任何要求。最初来到学院时,由于学院宿舍比较紧张,林先生与另一位老师合住。后来,学院又安排林教授与年轻外教一起住,不同年龄,生活方式总有不同,但林教授从未抱怨过。当丹主任问起林教授的生活情况时,他总是说 “宿舍很好啊,我很好。”与美国相比,中山的气候、饮食等都有很大差别,但林教授选择自己去适应和习惯。
  每年,林教授从美国坐飞机到中国,都要在飞机上度过12个小时。特别是在以前,从广州到中山的路途不便,林教授每每都是几经辗转才能到达学院。由于一天只有一班机场大巴,每次坐飞机回去,林教授上午10点到机场后,都要等待10个小时才能登机。学校提出派专车送林教授,但林教授总是说:“我自己能行,我在KFC呆一会儿、看看书,时间很快就会过去的。”
  林教授在中山的亲家黄先生、黄夫人经常劝林教授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但林教授表示:“只要自己身体还行,还能走得动,他就不会放弃这份义教工作,因为这里有许多乐趣。”
  在义教生涯中,林教授只求奉献不求回报。他先后三次将从美国收集到的共计5000余种,8000余本英文原版图书捐赠给学院图书馆。为此,他与美国加州新中国教育基金会的同仁们亲力亲为,一起募捐运费,包装、运输、装卸这些图书。今年林教授临回美国的那天,学生去公寓找他,那时的他正在精心整理自己的书籍,他说要将这些书全部捐给图书馆。
  今年,学校提出给他办一个大型的欢送会,但林教授婉言拒绝了。于是,在今年的欢送会上,只出现了学院领导、他的老朋友和国际班学生们的身影。林教授向国际班成绩合格的同学颁发证书,并与他们深情地拥抱。
  “Thankyouforalltheloveyoualwaysgavetome,OhIloveyou……(谢谢你一直给予我的爱,我爱你)”10国际金融班同学将爱与不舍化作歌声,献给敬爱的林教授。林教授聚精会神地听着,眼睛渐渐湿润了。尾 声 :如春风一样温暖,似阳光一样灿烂马争院长曾说过:“我们学院有两位值得师生铭记的老人——— 吴桂显先生与林文彬教授。”欢送会上,马院长郑重地邀请林教授参加学院25周年庆典。
  林教授的支教生活结束了,但他找来了自己的接班人——— 同样来自美国三藩市的何焕声老师。何老师表示自己的家乡虽然不是中山,但受到林老的影响,他非常乐意像林老先生一样,为学院义教。
  林文彬先生的义教事迹深深感动着中山人民,在中山的各大报刊杂志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山人民亲切称他为每年春天从美国飞到中山的“候鸟”。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为什么他能22年如一日,坚持回到家乡,坚守自己的诺言?
  有同学说,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什么。
  有老师说,他的每一页教学计划、每一堂课都凝结着他对教育和生活的热爱。
  我们觉得,他越平凡,就越发不凡;他越简单,越彰显伟大。
  他就是林文彬教授,就像马争院长代表学院送给林教授的水晶盘上面写的那样:“他如春风一样温暖,似阳光一样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