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交大报》
小时候学到的东西
□阿张
作者回顾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包括模仿父母的行为、逃学、欺负同学和捡到钱等事件,这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坦然面对生活的意义,同时也提醒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不要轻易走上极端。
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我越来越像我的父母了。
我们对整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中的一件件小事情,充满了惊人一致的看法。虽然,我们谈到这个世界和这些事情的时候,叙述方法和语言词汇有年代特有的差别。最令人惊异的是,抛开年代带来的差异,我的生活几乎就是他们当年生活的翻版。从本质上来讲,我现在过的就是他们希望我过上的生活。
但是,曾经,这样的生活正是我蓄意要抛弃和改造掉的。二夸张一点或者上纲上线一点,我可以称得上是“问题少年”。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天就自作主张决定由“日托”改成“长托”,并且当天晚上就开始实施没有乘班车回家,晚上回到家才发现这个情况的爸爸妈妈只好再到幼儿园寻找,老师才知道我的决定是“个人行为”。上小学之后我逃过学,老师找到家里来;利用班干部的“职务之便”“公报私仇”欺负同学,结果人家的家长找到学校里来;最喜欢我的老师也曾经往学校请我的家长……那个年代爸爸妈妈对小孩子的“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爸爸妈妈“发作”起来,小孩子挨训斥的时候低头听训、挨打的时候哭着告饶。我就亲眼看见班里的一个男同学被自己的妈妈一脚踢到墙角蹲在那里哭起来。我的父母没有这么暴力,打孩子只打手心和屁股,所以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敢当面质问:你打我是因为不喜欢我吗?
于是,即使足以值得骄傲的学习成绩,也不能平静父母担忧的心。三当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有一天,我在家里一件几乎没有人穿的劳动服口袋里,发现了5元钱。
那段时间,刚刚搬了家,我每天要乘3站轨道电车去上学。电车票价格4分钱,来回是8分钱。于是爸爸妈妈一天给我1毛钱作“交通费”。
那时侯的一天1毛钱对我来说,完全可以说是一笔财富。我舍不得用它乘车,宁愿天天步行几站地上下学。每天放学路上,买上一支3分钱的冰棒,摸着口袋里叮当响的“钢嘣儿”,漫长的步行就充满了快乐和甜蜜。那个时候,在我们家“存款”这个词还没有被发明,家里的经济很拮据,一直都要寅吃卯粮。爸爸妈妈绝对不可能把5块钱随随便便丢在哪里。显然,这是一笔被遗忘了的“巨款”。
我把这5元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
可是,5块钱让我坐立不安。我不知道可以把它藏在哪里,也不知道也吃多少冰棒才能把它“消费”掉。我无所事事忐忑不安地来到商店,曼无目的地在食品、文具之间到处乱转。
最后,我自作聪明地倾其所有,买了2盒当时最好的中华铅笔,买了6本稿纸和信纸,拿回家很大公无私地和姐姐弟弟分,说是自己用节省下来的车费买的。心里想的是一定会得到姐姐的感激(妹妹多大方啊)、弟弟的钦佩(姐姐好富有哦)和爸爸妈妈的表扬(又节省又团结友爱)。
晚上,我像表功一样把我“疯狂购物”的成果堆在桌子上,炫耀着进行分配,直到发现大家并没有一拥而上“疯抢”,才意识到“大事不好”了:爸爸妈妈自始至终都一声不响地看着我公布“分配方案”,等我从兴奋状态渐渐安静下来,才严厉地问:你的钱是哪里来的。
“是我天天走路上学节省下来的呀……”
“可是你根本不可能省下这么多钱……”
爸爸妈妈的规矩很多也很严:说谎自然是最不能原谅的错误;拣到钱没有“交公”也是很大的错误;别人给的东西哪怕是一块糖也不可以要;如果是“偷”的,那就已经是“坏孩子”了……全家人都一言不发地看着我,我这才发现,在那张小小的书桌上,我那堆东西显得多么巨大啊,我多么希望这些铅笔稿纸能统统消失,而这件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四老话说“三岁看老”,我却没有沿着少年时代的“路子”走向极端。当“无知无畏”的少年时代、叛逆的青春期都转眼逝去,生活淡定的底色显露出来。我很庆幸小时候的做过一些“坏事情”,很早地体验到了做坏事的滋味并不美妙,知道了“坦然”是很宝贵的心态,很珍惜心里踏踏实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