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武汉理工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报》

学院采风

法社学院:
开展专题学术讲座

2024-06-15     浏览(57)     (0)

香港岭南大学龚浩敏副教授在法社学院作讲座,讲述了中西文化交流中汉字艺术的潜能,包括名篇的英文翻译、艺术家创作以及语音层面的艺术创造,强调了语言符号的局限性,文化交流有助于新意的创造。师生围绕“英文方块字”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本报讯(学生记者 毛奕萌)为激发同学们的文学兴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6 月 3 日晚上, 香港岭南大学龚浩敏副教授受邀为法社学院师生作 “中西文化调适中的汉字艺术:从英文方块字到汉语语音诗”专题学术讲座。 活动由法社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叶琼琼副教授主持, 百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参加。

讲座伊始, 龚浩敏副教授为同学们讲解了汉字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潜能。 他以名篇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为例,为同学们介绍了庞德及其现代诗, 展现了西方诗歌与东方诗歌理论的联系。 接着,他讲述了艺术家徐冰从汉字字型艺术创作到英文方块字创作的故事, 向同学们说明了中英文两种文字在外形上的相似性。 同时,他以美国诗人石江山教授根据中英文语音转换创作《吟歌丽诗》为例,阐明从中英文的语音联系层面进行艺术性创造的可行性。 这些例子表明人们可以跨越不同的语言的障碍找到文化艺术的共通点。

龚浩敏副教授强调在语言学习中不能陷入 “语音中心主义”,语言只是一种符号,语音好坏不能完全阻碍交流,不应该让语音影响或搅乱它们所表述的思想和真理, 而要跨越符号去理解其所在的社会现实。 他谈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乐趣在于彼此从 ‘他者’ 的视角去拆解习以为常的意义,双方文化相互依赖、相互构建,从而激发个人的想象,促进新意的创造。 ”现场师生围绕“英文方块字”的符号意义、文字演变世俗化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文化汇通不仅能带来思考的乐趣, 也有助于对彼此文化的理解。 此次讲座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认知文化差异的新视角, 也搭建了 一 个 师 生 互动、 共同交流的有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