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风乍起,窗外的呼啸声吵醒了一个美梦,我坐起倚在床边,望着窗外漆黑如同墨染的夜空,星光点点。风,凌乱着、拉扯着,奔向那无尽的夜。回忆的思绪如同王家卫的抽帧影片,在脑海中溅起一片涟漪。
犹记得去年初秋,在接到去内蒙古项目的调令后,我怀揣对故土的不舍和对新工作的期待,踏上了去往内蒙古的征途。刚下火车,伴着细雨,我坐上去往工地的车,窗外的群山在雨雾中缭绕,像一张因年代久远早已褪色的照片。一路颠簸中,那份初来乍到的新奇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长途跋涉的疲惫。
一个多小时的蜿蜒山道之旅,五脏六腑在腹腔中被拧紧打结。在车子冲上了一个陡峭的斜坡后,这段旅程终于画上了句点。我赶紧下车,舒展了被挤压的身躯,这才有时间看四周的景象,只是那么一瞬,就被深深地震撼到。
此时雨雾散去,阴郁厚重的云层随风飘向远方,雨后的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洒落,大地宁静祥和。风声轻拂,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与自由。我忙不迭地举起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内蒙古“初印象”。
然而,定神凝视四周,望着脚下这片棕黑色的土地和稀疏的植被,以及来时的崎岖山路和陡峭岩壁。我不禁疑惑,这是那片曾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敕勒川吗?不,这绝不是我记忆中的敕勒川!它犹如一幅褪色的画卷,真实地铺展在我眼前。那一刻,内心好似被一只大手紧紧地握住。我缓缓坐下,顺手抓了一把身边的煤矸石,握紧。“我们就是‘整容医生’,来给这里的生态环境做一台大型的‘整容手术’。”这一刻,我想起了项目负责人张志华的描述,也明白了我们到这里的意义。
我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段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南麓,黄河以北。由于长期以煤炭等资源开发和农业为主,当地发展面临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双重压力。项目一期工程包括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河流水系治理、造林绿化、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居环境改善和城镇闲置低效土地改造等工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灵巧之手,为散落四处的154座遗留矿山除去棱角,使21条总长达362公里的河流得以蓄存,将内蒙古土右旗2356平方公里大地的裂缝填平,让绿意蔓延其上……我们带着“编织大地经纬成就美好未来”的使命奔赴而来,只为构建“生态友好、环境美丽、功能完善”的国土空间生态格局。
遥想当年,金刚川下奔流不息的河水,青藏线上挺拔矗立的桥墩,厦门海堤汹涌澎湃的波涛。彼时彼刻亦如此时此刻。《铁道兵志在四方》的电话铃声在此刻倏然响起。
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了(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那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作者单位:五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