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央财经大学 - 《中央财经大学校报》

传承优良家风 涵养廉洁文化

寸草心感慈母恩

——读陈明《母亲家书》有感

2024-05-20     浏览(157)     (0)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不仅是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历史责任,也是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现实需要。

我校党委原副书记陈明在母亲孙兆卿诞辰103周年之际,将其求学至工作10余年间母子的书信往来收录成册,名曰《母亲家书》,捐赠于学校图书馆。翻开这100多封书信,有生活日常的点滴记录,有母子间的絮叨缠绵,更有母亲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谆谆教诲。我校原校长王广谦读家书而动容,既感怀于跃然纸上的舔犊之情,又钦叹于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浩然正气和家国情怀。遂撰此文,以飨读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

读着陈明精心保存的母亲写给他的封封家信,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一直在脑海中萦绕。想到那天陈明给我翻看这些书信时,若有所思的温暖眼神,让我强烈感受到他对母亲的那份深切思念、真诚感恩,仿佛这首《游子吟》刚刚由陈明写就,那么贴近他的内心,那么让人产生共鸣。

 

陈明的母亲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祖、父辈先后从商从政,家境比较殷实,六姐妹兄弟都受过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在当地称得上是名门望族。母亲幼读私塾,有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宽厚的国学基础,写得一手好字,算得上是那个时代比较典型的女性知识分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陈明来北京读书。那是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复校后的第二年,也是学校复校后第一次在京外招生。当时国家刚刚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百事待兴,学校的条件更是艰苦。为了陈明的学业和成长,他的母亲倾注了极大心血,给予他精细的指导和全力的支持。

陈明保存的母亲写给他的这些家信,时间是从他来北京读书开始,及至大学毕业、工作分配、结婚成家之后的八十年代末。十余年间,一百多封书信,娟秀清新的文字,封封饱含着对儿子的关心、挂念和期盼,字字蕴藏着慈母对儿子的舐犊情深。

与所有离家读书的同学一样,陈明在进入大学之后的第一封家信便是向母亲和家中亲人报告已经顺利到校,完成了全部入学手续,并告知学校的基本情况。母亲在第一封回信中写道,“明儿,当妈妈看到你的来信,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北京的生活习惯和气候能否适应,伙食费是自理还是供给”,“还需要什么写信来家,我马上寄去”。告诉陈明“一定要专心学习,刻苦钻研,学习本领,攀登科学高峰,将来为祖国四个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来报答党的恩情”,“还要锻炼身体,要使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学习为主,但要注意劳逸结合”,“要注意安全,热闹的地方要少去,对自己学习有进步的地方可以去,对危险的地方不要去,对违法的地方不要去,晚上亦不要出校门,有事可以白天办”,“总的说来就是要身体健康,刻苦钻研,不要浪费这黄金时代”。交代得这样具体,母亲仍感到言犹未尽,在两周之后的第二封信中,再次强调,“明儿,母亲还要再嘱咐,保重身体,加强锻炼,注意安全,生活上不要刻苦自己,积极学习,增加本领,为祖国四个现代化,创奇迹,贡献力量。这是母亲唯一的愿望”。

陈明读大学期间母亲给他的几十封信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但最为集中的是在学业提升、品德修养、生活安排和保证安全等方面。

在学业提升方面,母亲希望他积极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学到真本领,成为栋梁才,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前面已经提到,在陈明入学之后,母亲的前两封信就对他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目标和要求,1979年11月19日的第四封信中,母亲又一次写道,“明儿,你一定要集中精力,刻苦学习,多钻研,多看书、写字,多看报纸,闲事少问,我们就是一股劲儿把学习搞好,增加本领,为祖国四个现代化贡献一切力量,来报答党对你的培养和教育”。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母亲给陈明的信就有八封,几乎每封都有这方面的内容。进入第二个学期,母亲仍然不忘提醒,在学期刚开始的第一周,母亲就来信写道,“明儿,你是个孝顺的孩子,你如能体贴做母亲的心情,那你就不能忘记母亲每封信上的教导和嘱咐,现在我还要再提一下。你一定要专心学习,锻炼本领,学习技术,准备为祖国现代化贡献一切力量”,“对你来说,我是时时刻刻在惦念着”。在1982年3月1日的信中还特别提到,“课余时可以锻炼写作,要学书写大字,要学写美术字。这些到工作岗位上都是要用到的,而且是常用的”。母亲还在非常微小的细节上及时给以提醒,在一封信中写到,“上次来信中你写浪费的‘费’字,写成了‘废’,错了,要更正。这是语文中重要的一环,以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培养子女成才,希望子女能够有本领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贡献,体现了母亲作为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更体现出慈母对子女爱的崇高境界。

在品德修养、接人待物和全面发展方面,母亲的要求很严格:“要注意思想品德,要诚实,要细心”;“待人接物,态度要和气,对老师要尊敬,对同学要团结,对学习要多问,要虚心学习,要戒骄戒傲”;“交友择善良,做事要有考虑,要三思而行之;要加强锻炼,全面成长”。母亲在信中写道,“这是母亲对你的愿望,也是你对母亲尽孝的一方面”;“妈妈千言万语,就是要你将来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在1982年4月26日的信中,母亲还特别嘱咐:“你不但要积极学习,同时在全国开展‘五讲四美’活动中,要树新风,做好事,讲品德,要做一个德智体兼优的好学生”。培养子女成长,希望子女注重品德修养和为人做事的修为,能够成为道德高尚,品行端正、诚实善良、友好和气的正人君子,体现出母亲对传统文化的深切理解和对子女昂然立于人世间的精要指点与慈母之心。

同天下的母亲一样,对远离自己独自在外的子女,最为挂心和难以放下的,是子女的生活、健康和安全,这在母亲给陈明的信中体现得尤其充分,内容也最多。有所不同的是,母亲对陈明在生活、健康和安全上的关心特别细致入微,所提示的注意事项几乎涵盖了应有的全部。如:“饭菜上要多吃,不要省钱”,“变质的食物不能吃”,“晚上自习时间长,一定要冲一杯奶粉喝,如没有奶粉,麦乳精也行”;“生活上千万不要刻苦,周末一定要调剂一下生活”。1979年11月5日的信中写道,“你大姐已经给你做好了棉鞋棉裤,但此季节还不能穿棉裤,单裤又太单薄,寄上20元钱到服装店捡较好的大呢裤买一条,买的时候尺寸要大一点的,是套在卫生绒裤上穿的,千万不要瘦,也不要短,长度要3尺2寸”。1980年5月6日的信中写到,“看到你的照片很为瘦,不知是何道理,每天无论如何要增加一些副食品,不然营养跟不上的,千万不能将就。今日寄去30元,这钱是给你专门增加营养需用,不要买任何其他东西,如需要买其他东西的话,我另外再寄钱去,望儿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没有好身体再有多大学问也是不能胜任的。最近身体如何?一定要写信告诉我,为什么这样瘦?”。再如:“乘车一定要车停稳后方能上下,不要冒险,不要争先恐后,避免危险”;“你身体不太好,千万不要游泳或到河边洗澡”;“如感冒发烧一定要请医生看,自己不要乱吃药。阿托品不能多吃,每次只能吃一颗”,等等。

母亲把全部的爱给了子女,自己一直省吃俭用,生活十分简朴。为了子女生活好一点,母亲在退休后又接受返聘工作了好几年。母亲在信中曾经写道,“妈妈还在辛苦的劳动着,为你们姐弟将来生活过得好一些,我情愿自己艰苦,也不愿你姐弟二人受罪”;还说“为了儿女的深造,不管怎样艰苦,自己也是高兴的,就是千辛万苦也值得”。

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母亲要求陈明要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但也要坚持每月至少写一封家信。母亲要求“家信一定要每月来家一次,以免我挂念”。在当时的通信条件下,并不能保证信件的寄送绝对无误,偶有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那几年,陈明给母亲的家信,至少丢失过两封,曾令母亲十分焦急。1980年6月14日母亲在信中写道,“前去一信,已将近一月未见来信,不知是何道理,我不是向你提出每月初一一定要来一封家信,为什么至今未来信呢?是不是考试忙呢,还是身体不舒服呢?使我十分惦念”。1982年9月19日的信中写到“明儿,你的第二封来信收到了,母亲心中很高兴。我为什么着急呢?因为你的个性我是知道的,不是那样调皮的孩子,或是不听母亲话的孩子,是一个懂得道理而又非常孝顺的孩子。所以我十几天未接到你来信,心中很为不安,连睡觉都不能睡,到处问,看人家信来了,我更着急,又跑到你同学家,恰巧他们有人刚从北京回来,说是看到你的,我这才放心,第三天又接到你回信给我,才知道邮差这个东西,把信丢失,至今还不知把信送到哪里?”。

在关心子女的生活、健康和安全这方面,天下的母亲都有共通之处,但像陈明母亲这样的细致入微也并不是所有母亲都能做到的。

在指导和关心陈明读书、成长的过程中,母亲不但经常提出要求,同时也及时给以适当的鼓励。如1979年10月10日的信中写道,“看到你的信,有条有理,母亲心里非常高兴。儿不但学习上有了进步,就是对家庭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年纪虽小,志向很大,做母亲的是如何快慰啊!”;1979年12月16日的信中写到,“妈妈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你的身体健壮起来,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将来为祖国四个现代化创出优异成绩。明儿,你是孝顺的孩子,一定会照妈妈的意图去做的”;在1980年4月16日的信中写道,“妈妈迫切希望你现在读大学,还能和在初中、高中时那样勤学、苦练,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母亲明确的要求和及时的鼓励,成为陈明大学期间最为重要的力量来源。

大学毕业分配时,陈明曾想申请到南京工作,离母亲近一些,以便照顾母亲的晚年生活,回报慈母的爱。母亲不同意,写信说“不要为了我而放弃了你的前途”,要他服从组织分配,要到能够发挥自己所学,能为国家做更大贡献的岗位上去工作。

陈明工作、结婚成家之后,母亲如同之前一样,仍然在生活上给予他温暖的关怀和强力的支持,子女在母亲眼中永远都是孩儿。孙子的出生,给老人家带来无比的快乐,千叮咛万嘱咐要把孙儿带好照顾好,那种慈爱之情溢于言表。

母亲的关怀和教育,给陈明带来了温馨的氛围,也使他较早地确立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清晰的奋斗目标,并在内心凝聚了巨大的能量。

陈明毕业后留校工作,经过教学管理、高等教育研究、办公室行政协调等多岗位锻炼,37岁即被任命为校长助理,42岁始任副校长,后转任学校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母亲的熏陶和鼓励下,他自幼爱好书法,来北京后,又深得首都文化艺术氛围的滋养熏陶。不论是大学读书时期还是在大学工作期间,他一直坚持在努力学习和工作的同时,潜心研习书法艺术,并向京城当代名家求教。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尽职尽责,成绩显著;书画水平不断精进,形成了清新雅致的个人风格,已成为广受赞誉的书法大家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一员,并有许多作品被海内外友人及艺术机构收藏。

陈明的事业发展和对国家做出的贡献,令母亲十分欣慰,他用自己的勤奋、努力、正直、善良和孝顺回报母亲的爱,成为了母亲所期望的那样的人。

人世间的爱,母爱最伟大。这是人类生息繁衍最原始、最基本、最强大的力量,也是人间最纯真、最柔弱、最温暖的港湾。母爱是人性中的自然天成,但母亲对子女爱的表达和传递、子女对母亲爱的感知和体悟却有千差万别。这既与母亲和子女的原始禀赋有关,更与后天的修养提升、禀赋改善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关。

在走过一个世纪之后,陈明的母亲于2022年在102岁高龄时仙逝。母亲的一百多封书信,他一直视为宝贵的财富精心保存,至今完好如初。母亲去世后,陈明把这些书信视为家传珍宝。不时翻看一下这些书信,能够感受到母亲仍在身边的温暖。他用这种方式怀念自己的母亲,也是用这种方式缓解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

在许多看过母亲书信的亲朋好友提议下,陈明从母亲的书信中选取了一部分,并针对当时的背景写了附言,印刷装订成册。母子情深,温暖万千读者。

三春晖映孝子路,寸草心感慈母恩。我会记住这个名字——孙兆卿,一个在慈爱和平实中彰显着伟大的母亲。

(中央财经大学原校长 王广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