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砺智,实践育人”的教育模式下我校一系列的劳育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成果颇丰!大学生劳动教育课堂参与度、抬头率超高;菜园常规化护理报名火爆,根本抢不到名额!
“以前从来没有上过劳动教育课,也不知道大学会设置这样的课程”,我校是浙江省内第一所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这门课程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同学们在为期一学期的课程学习中,不仅可以学到理论知识,也能够掌握满满的实用技能,享受劳动的充实与乐趣。
其中,课程设置的理论学习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课程传授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让学生观看劳动模范的光荣事迹,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引导学生们体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这门课程贯彻了劳动育人的教学理念,成功实现了五育融合。在我们班级里,有一位平时内向却极具潜力的女生,她在劳动特别是动手方面的能力尤为突出。在一堂剪纸课上,她不仅积极主动地协助其他同学完成手工,还自信满满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正是这种多元的教育方式为她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展示平台,让她有机会展现自己不同凡响的一面。我还欣喜地观察到,自那以后,她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展现出更加大胆和阳光的一面”,任课老师毛立晨分享道。
事实上,有很多同学都在劳育课上开始慢慢改变、收获成长。通过课程对劳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及对‘劳动’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课程中,学生们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对各个行业的劳动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敬畏,也更明确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除了大学生劳动教育课,学校还积极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劳育实践平台。其中一块绿意盎然的菜地尤其引人注目。这片菜地被称为“幸福菜园”,占地八亩,种植着各类当季蔬菜。它不仅是校园美景的点睛之笔,更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
两年前,校团委与后勤保障中心携手合作,创造性推出了菜园常规化护理的劳作活动。不同于以往平常的劳育类项目,这项活动的主体不再是劳育老师,而是学生们自己。
每周二公休时间,同学们纷纷聚集到这片绿意中,在劳育老师对农务活动的充分讲解和示范之后,参与播种、除草、翻垦土地、撒石灰、收割果实等农务活动。在体验中,同学们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还有些同学表示这是第一次参与蔬菜从菜地到餐桌的过程,并直言今后会更加珍惜劳动成果。
走出课堂,躬行实践的劳育形式反响热烈,同学们参与热情高涨。每周菜园常规化护理的参与名额一经发放,便迅速一抢而空。从前的绿化死角,如今已成为学生、后勤人员一同呵护的菜园。“虽然劳作之后有些腰酸背痛,但是当我看到一束束油菜垛因我们的劳作逐渐成型,杂草丛生的菜园焕然一新时,我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同学感慨道。
毫无疑问,幸福菜园”的建立是我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的一次重要尝试,学校通过设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农业知识、亲身体验劳动的实践天地。而“幸福菜园”的发展,则是我校师生共同耕耘的实践基地,共同书写的劳育精彩篇章。
“劳动砺智,实践育人”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实现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强劳动教育的建设和管理,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优质的劳动教育资源,以劳动促进学生教育,推动学校的劳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