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平铺着深褐色的快递纸壳,墙角摆放着大小不一的快递盒子组成的支架,一架黑色电视机孤零零立在上面。杂乱交错的黑色电线隐匿在其后,角落两侧的kt板上贴满了写满字的报纸和海报———这是20级艺术学院王姝缨和金卢洲在“再出发·毕业展”中的作品《囤积:物尽其用》。
让囤积被倾听
囤积已经成为了许多老年人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废弃的纸盒、用剩下的木板,破旧的衣物……年轻人眼中没有价值的物品在他们眼中却变成了有用的宝贝。日复一日,这些东西塞满了房间,却迟迟不能重见天日,这也成为了许多老人同他们子女的矛盾爆发点。
金卢洲从年轻人的角度分析道:囤积物品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式。当我们的世界被越来越严重的商品化和全球化控制的时候,快节奏的断舍离成为了大部分年轻人对物品的普遍态度……”年轻人无法理解囤积的意义,也无法去解决和长辈之间关于物品囤积而产生的矛盾,所以他们只能将这些争执以吐槽的形式发到网上,来表达自己无奈的心情。
但是在那些清一色表示“感同身受”的评论区下,很少有人能够去理性分析老年人囤积物品背后的情感需求。从这点出发,王姝缨和金卢洲通过传达老年人不被倾听的窘况,引导年轻人去关注和理解老年人的生活行为,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同时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模式。除此之外,金卢洲还提出,年轻人应该格外关注因为囤积产生矛盾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与老年人一起去寻找如何给予老人足够的安全感,同时探索合理处置囤积物的方法。此外,老年人生活方式中的珍惜资源和注重实用性的特点也十分值得年轻一代去学习。
囤积是情感需求的体现
关于老年人为什么囤积这个问题,他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了许多方面的调研。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情感:首先,那些老物件中藏匿着许多珍贵的回忆和情感,是老年人和过去联系的重要纽带;第二,紧缺意识的外显,一些经历过资源匮乏年代的老年人对于生活有不安的情绪,而满满当当的囤积物抚平了他们的焦虑;第三,安全感和情感需求。老年人一直以来以被新时代遗忘的一代人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他们变得更加敏感,新事物让他们不知所措,而旧物品的囤积是他们为自己打造的“安全屋”。
展览中色彩的构思
回归到展览本身,作品中大量运用了显眼的蓝色以及不起眼的纸板色和黄灰色。关于这些色彩的运用,王姝缨解释道“纸板和黄灰很旧很老,纸板作为日常中最常见的、同时也是再利用率最高的囤积物,它有远超出其它物品的大众性,能更加容易地引起大众的共鸣和反响……”而展览中运用到的蓝色,是一个介于蓝领工作服和克莱因蓝两者之间的颜色,既有故事感又透露着年轻和生机,它的使命是囊括老年人的囤积故事,引导年轻人关注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蓝色是一个可新可旧的颜色。蓝色可以是八九十年代的蓝领制服,沉稳复古;它也可以充满活力,火遍全球的克莱因蓝就用它超强的视觉侵蚀力昭告着它的生命力。”
让“物尽其用”落地生花
其实,在布置展览的时候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最后布置阶段的时候,由于打印的文件存在较大的色差从而导致原来的方案都被推翻。当时时间紧迫,重新打印被排除在外。所以他们不得不用硬纸板铺在地上,但是最后达到的展览效果却出乎意料得好。事后王姝缨表示,突如其来的状况不仅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成长,也是对主题的一个升华。他们利用了废弃的硬纸板作为材料,真正让“物尽其用”的主题在纸上落地,同时这也加深了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囤积是老年人的生活艺术
“我们不只想做一个收集展示旧物的展览”,王姝缨在谈及“囤积是老年人的生活艺术”时是这样说的,“在老年人手中,生活中最寻常的物品或图像超越了原有的实际用途。当它们被赋予了想象的用途以及深层的情感和道德含义的时候,它们就成为了艺术品。”
就像展览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本老年人的生活日记,这是一封没有被寄出的信,这是一本尘封已久已久的档案”,他们在时光中等待着被人发现的那天。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增加,社会需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关心,对老年人的关注不仅是物质上的照顾,还应该有精神上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