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关于印发〈中国民用航空安全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经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审核,授予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58名机务维修人员安全维修奖章。他们大多安全维修记录在1万次以上或接近1万次,他们以当代民航精神为指引,将“工匠”精神根植于自己的职业生涯,用热血和汗水为学院安全飞行训练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期校报特选取部分代表,为大家讲述他们“倾尽一生”守护平安的故事。
李平,1979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原新津分院机务一中队队长,他以过硬的业务能力,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践行“精心维修、安全放飞”的维修宗旨。43年的职业生涯中,曾维护Y-5、TB-20/200、CESSNA172、PA44-180、DA42NG等多种机型,保障上万架次的定检放行任务,成功处置多起疑难故障,是一个将热爱与执着投入事业,实干与创新融入工作的机务前辈。
1999年的一天,TB20/B-8930飞机在遂宁突发空中发动机剧烈振动。李平率队前往排故,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专业判断力,确定为发动机气门机构故障后顺利排除。他高标准完成了首次异地换发,为后续该机型的多地点维修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
李平恪尽职守,埋头苦干,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他先后获得分院十佳标兵、分院五星管理标兵、资深机务人等多项荣誉,被民航局授予中国民航安全维修银质奖章。四十三载安全维修零差错的骄人成绩,是他交给自己职业生涯的完美答卷。
为培养后辈、传承经验,他始终坚持“机务无小事,铆钉系安全”的原则,成为青年员工备受尊敬的领路人,打造了一支作风优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青年机务队伍。如今已经退休的他,主动申请返聘,退而不休,依然奋战在机务维修一线,用饱满的工作热情积极践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机务工匠精神。
刘允华,中共党员,广汉分院机务部资深机务维修放行人员,1979年参加工作,2021年正式退休。他深耕维修一线42年,先后维护过运五、TB、西门诺尔、塞斯纳172、钻石42、西锐20六种机型,零差错保障飞行安全超过10000架次。
42年机务生涯中,他多次参与重要维修保障工作,多次组织实施飞机发动机、起落架等重要系统部件的更换和排故工作,多次发现和排除飞机重要系统故障隐患,多次获得分院“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刘允华坚信勤能补拙、天道酬勤,在工作中深钻细研,业余时间也不断“充电”,他具有所维护的各类初中教机的检验权、放行权,是名副其实的机务大拿。对年轻人,他注重从思想、作风和实操等方面进行传、帮、带,经他带出的徒弟都已成为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2019年,分院初中教机更新换代、新老机型运行安全压力大,时年60岁的刘允华,考虑到单位的实际困难,主动申请返聘,为单位建设和发展发挥余热。
10554架次安全维修记录,民航局安全维修银质奖章,是刘允华42年机务生涯交出的完美答卷。刘允华的“机务人生”虽没有丰功伟绩的映衬和浓墨重彩的渲染,但他脚踏实地的默默耕耘和一点一滴的辛勤付出,为机务后来人树立了光辉榜样,使得平凡的工作也能演绎出精彩的华章,绽放出绚烂的光芒。
余学礼,中共党员,1974年参加工作,原洛阳分院机务工程部副中队长,曾维护初教六、伊尔-12、伊尔-14、Y-5、Y-7、TB-20/200等十几种机型。42年的职业生涯中,从躬耕巴蜀,到搬迁洛阳,作为一名老机务人,他赓续分院“团结、奉献、安全、实干”机务精神,始终传承“三老四严”优秀作风,为分院飞行安全保驾护航。
1974年,余学礼步入了他的机务职业生涯之路。他从最基础的勤务工作开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经验。在工作时间之外,余学礼沉浸于钻研飞机和发动机的各类手册,在不断地自主学习中,他的专业能力迅速提升,从TB-20/200到PA44,再到Cessna172、SR20等机型,他的维修经历充实且丰富,还主持开发了TB飞机电动地平仪的修理等四个科研项目,发表运七燃油量表改装及修理方法等多篇具有影响力的论文,并多次获得分院表彰嘉奖。
从“新兵蛋子”成长为“技术能手”,再到一名中队长,增加的是经验,转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2006年1月5日,在完成PA44/3594飞机100小时定检的工作过程中,余学礼检查发现该机右主轮外胎异常变宽,抱着不放过任何疑点和追根求源的态度,他主动接近主轮仔细检查发现轮胎内侧鼓包,直径约10CM,后经过进一步分解检查为轮胎帘线层断线,橡胶层受损变薄所致。该故障在洛阳分院是首次发现,余学礼及时发现问题隐患,把住了安全关口,为此洛阳分院特发文给予他表彰。
余学礼把从前辈身上学到的工作经验与敬业精神,通过“传帮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身边的年轻机务。在余学礼的帮助下,许多年轻的机务人员迅速成长为部门的中坚力量和领导干部。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导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后辈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洛阳分院机务维修队伍的长远发展和壮大做出了贡献。
刘锋,1984年开始从事机务工作,先后参与Y-5、TB-20、TB-200、PA44-180、CE525等机型维修工作,于2022年7月退休。多年来,他牢固树立民航局“三个敬畏”意识,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遵循分院精神,工作积极主动、严谨细致,以高质量、无差错的工作为机务事业的薪火相传无私奉献。
刘锋毕业于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民航英语专业,又在四川大学出国留学人员培训中进一步提升了英语技能,成为当时中飞院绵阳分院机务工程部最早一批熟练具备外语能力的技术人才。2005年,刘锋作为技术骨干奔赴美国,进行PA44-180机型的接机相关工作。他除了完成包含试车在内的各项接机检查工作,还跟飞机厂家工程师学习交流了许多飞机维修经验,为后来该机型的顺利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飞机维修过程中,刘锋检查细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次从细微的异常中排除飞机故障。2017年11月24日,在进行B-3607飞机在技术状态检查过程中,刘锋发现左右发动机油门操纵手柄在慢车位置不一致,进一步检查发现左发汽化器操纵手柄与汽化器之间的啮合有间隙,手柄一侧的啮合齿磨损,往外侧扳手柄时,会导致手柄的啮合失效,可能导致发动机油门操纵手柄不能正常操纵汽化器,后通过更换汽化器操纵手柄排除故障,保障飞行安全。
刘锋在维修工作中发扬“传帮带”精神,无论是对自己带的徒弟,还是小组的年轻人,他都能尽心尽力加以提点,他通过言传身教,向年轻人讲解工作原理,传授工作经验,指点施工方法,毫无保留地帮助年轻人尽快成长。他用自己严谨的工作作风,专业的维修技能践行了分院“求真务实、优质安全”的精神,为实现“无差错、出好机、多出机”的维修目标和分院运行安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马保元,1979年开始从事机务工作,先后参与Y-5、TB-20、TB-200、PA44-180、CESSNA525等机型维修工作,于2022年3月退休,之后连续返聘两年。
2017年6月19日,绵阳分院B-3675飞机进行500/100/100定检,马保元在清除右发动机曲轴和螺旋桨油泥时,发现发动机内部螺旋桨变距输油管松动,沿着输油管轴向可以转动,立即向中队带班干部汇报。后经多方咨询和协调,发动机厂家LYCOMING回复该故障会对发动机造成灾难性的损害,必须对发动机进行分解和更换故障输油管,愿意对发动机进行置换,有力的保障了飞行安全。
2023年11月,为填补银川通用机场和通航产业园无航空器教学用具的空白,银川市兴庆区人民政府特商请中飞院将退役的航空器捐赠于银川通用机场,作为航空科普教学使用。在学院和分院的统筹安排下,最终选择将绵阳分院机务工程部所执管的PA-44-180型机B-3604号机作为航空科普教学用具,无偿捐赠银川。马保元作为具体工作负责人加入专项工作组,完成了飞机前期全部的拆卸准备工作,并在既定的时间与工作组成员连夜组织飞机装车,忙碌到翌日凌晨2点半。
“老当益壮心不移,策马扬鞭志千里。”62岁的“老人家”依然是绵阳分院PA-44-180机型定检负责人的“中坚力量”。他严格落实“看一项、干一项、签一项”的要求,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把工作做细做实。工作中,他严把维修标准,绝不放过任何问题。遇到紧急情况,他主动请缨,加班加点投入工作,不愧为绵阳分院机务维修部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