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做好科学研究,把握正确的方向是首要的。这也是我的导师汪联辉经常和我们强调的。汪老师常说,我们的团队要做有组织的科研,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指明的“四个面向”为指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一个重大的命题,如何发挥好我们的优势,找好一个关键领域持续发力尤为重要。
在我国,血栓性疾病已经超越癌症,成为最主要的死因。我们团队瞄准这一重大课题,开发出可用于血栓高效诊疗的纳米技术。其中以智能DNA纳米机器为主要代表。这一技术从概念提出到最终完成历时近7年。DNA纳米机器为何称得上智能,不仅是因为纳米机器可以精准装载溶栓药物,更因为其在体内循环时能够自动区分血栓和伤口凝块。如果伤口止不住血抑或是血栓堵塞都会给身体造成损害。DNA纳米机器只在血栓处打开给药,极大提高了给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一个好的科研工作一定离不开一个好的科研团队。汪联辉老师一直秉持“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鼓励开展学术讨论。在团队中,不管有什么想法,去找老师讨论是我们的常态。作为一个博士生,能够及时得到老师的反馈和耐心指导让我对于科研的信心越来越足。DNA纳米机器用于血栓治疗这一课题我们从零开始,碰了不少壁。血栓模型怎么建立?DNA纳米机器开关如何控制?如何评估治疗效果?一个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只能一次次尝试,没有捷径。
何为有意义的科研?我们认为,直面当前社会的痛点,有效结合自身优势,解决重要问题就是有意义的科研。近7年来,我们团队围绕着血栓性疾病智能诊疗方向,深耕不辍,开发了智能DNA纳米溶栓机器,血栓诊疗微气泡等具有高度创新性和临床转化前景的新技术。相关成果已经发表在NatureMaterials、ScienceAdvances、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等国际顶级期刊上,相关的专利也已获授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工作,用于精准识别血栓的智能DNA纳米机器在今年3月一经发表,便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自学校官方公众号首次报道以来,又被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获得大量转载和广泛关注。央视新闻频道更是来到实验室现场采访,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
我们团队的成果能够被大家关注,在感到高兴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新的责任与动力。作为南邮的一份子,校训“厚德、弘毅、求是、笃行”始终鞭策着我。我们团队愿意在未来继续“开好”这台DNA纳米递药机器,结合AI做好药物智能的“邮递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