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国矿业大学 - 《中国矿业大学报》

煤炭工业对焦裕禄的影响和精神塑造

——焦裕禄和煤炭工业的深厚情缘

作者:校机关 赵保全    
2024-04-30     浏览(46)     (0)

焦裕禄是党员干部的杰出代表,是新中国英雄谱中闪亮的明星。焦裕禄精神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重要的时代精神力量。

在焦裕禄的成长和焦裕禄精神的培育过程中,煤炭工业发挥着重要的塑造、催化和转化作用。

一、焦裕禄和煤炭工业联系的主要记录

世人熟知焦裕禄在兰考的工作经历,对于他在工业战线的经历知之甚少。根据现有资料,焦裕禄和煤炭工业的联系,主要有五段记载。

一是幼年家贫,他在老家山东淄博桃花峪煤矿做工,下井挖煤,赚钱养家,直面艰苦生活,体会到工人阶级的互助真情。受共产党在矿区的宣传影响,内心点燃了革命的火种。

二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他被日伪军抓到抚顺大山坑煤矿当“特殊劳工”,受尽折磨,经历人间炼狱,对侵略者充满愤恨与抗争。

三是解放战争期间,淄博煤矿工人创造了全军闻名的爆破攻坚法,他受此启发,就地取材,自制炸药,研制石雷,在参与崮山桥和南窑阻击战等斗争中沉重打击了敌人。

四是1953年到1962年,他在洛阳矿山机械厂(以下简称“洛矿”)工作,成长为优秀的基层干部和工业战线的行家里手。

五是兰考工作期间,大雪严寒,他组织人员为百姓买煤,送去温暖与关爱。

从上述记载来看,新中国成立前,悲惨的童工生活、苦难的矿工经历、九死一生的劳工劫难,火热的革命斗争,造就了焦裕禄不屈不挠、不畏艰险的性格和勇敢斗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焦裕禄和煤炭工业的联系,集中体现在洛矿时期。洛矿九年,是焦裕禄成长的重要时期,焦裕禄精神孕育的重要阶段。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说:“洛矿是父亲成长、成熟的地方,洛矿培养了父亲,他在这里学会了严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亲民、爱民的工作态度。”现有的洛矿厂志和回忆录等资料,主要提及焦裕禄主持生产新中国第一台多绳摩擦提升机。

煤炭工业在实践中通过何种方式参与塑造焦裕禄精神?对焦裕禄成长发挥何种影响?需要进一步整理和发掘。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煤炭等重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习近平2009年提出“焦裕禄精神形成在洛矿,发扬光大在兰考”的论断,结合焦裕禄从农业战线到工业战线、再从工业战线到农业战线的两次人生重大职业转换经历,为我们科学认识焦裕禄和煤炭工业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也是运用大历史观对焦裕禄在洛矿的工作经历重新梳理和深度解读的重要支撑。

二、煤炭工业推动焦裕禄精神的形成

洛矿是焦裕禄和工业战线联系的重要载体,也是焦裕禄精神形成的重要时期。煤炭作为“工业的粮食”,煤炭行业不仅生产了大量物质财富,也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煤炭工业的制度文化、具体经验、典型做法,通过国家的推广交流为其他工业建设和管理提供重要借鉴。煤炭工业从体制机制、运行管理、精神文化等层面对洛矿的建设发挥重要影响,推动焦裕禄亲民爱民、科学求实、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等精神的形成。

1953年,焦裕禄从农业战线调至工业战线,投身洛矿建设。洛矿是新中国第一大矿山机械厂,被纳入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之一,主要生产煤矿机械设备。国家成立洛矿之初,就考虑了煤、电、钢和机械等工业之间的联系,立足洛宜、焦作、平顶山等河南重点煤矿,辐射山西大同、辽宁抚顺等重点矿区的机械化需求。

从行政体制而言,洛矿受第一机械工业部和河南省委双重领导。在业务上,主要由第一机械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等国家部委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组织实施管理。如,1956年8月,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电力工业部、石油工业部、轻工业部、高等教育部、建筑工程部共同发出《关于贯彻执行节约钢材、水泥的措施的指示》,体现了对矿山机械等交叉领域企业的多部门管理特点。

从具体业务而言,煤炭工业主管部门和河南、山西、辽宁等地的国家重点煤矿,主要通过机械设备需求与洛矿发生联系。与煤炭工业部直属的鸡西、张家口、淮南等三家煤矿机械厂有所分工,洛矿侧重于研制生产矿山大型通用设备。

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全国120家矿务局和170座大型洗煤厂使用的洗煤选煤设备几乎全部来自洛阳矿山机器厂;全国各矿务局81%的卷扬机、大型提升机,全国钢厂80%的冷轧管机也来自洛阳矿山机器厂。这是探寻煤炭工业与焦裕禄深层联系的起点,也是煤炭工业对于焦裕禄的学习、工作、成长发挥作用的基点。

(一)在学习实践中培育工业系统思维

煤炭工业是苏联援助的重点领域。学习借鉴苏联模式,煤炭工业在企业建设运行尤其是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方面积极探索,不断推进独立自主进程,走在全国工业战线前列。洛矿作为煤矿机械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大工业特征。企业组织体系复杂,科学技术要求高,工作程序环节严密,涉及数以万计的人员、材料等,需要系统思维和科学管理。

新中国成立之初,燃料工业部就认识到工业人才的重要性。1950年,陈郁部长提出,“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壮大技术力量,是带有战略意义的一项基本建设任务!”煤炭系统率先在中国矿业学院开办了干部专修班,进行脱产学习,毕业后回到生产建设岗位。

当时,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兼任重工业部长陈云,负责编制“一五计划”时高度重视此做法,形成了对从农业系统选拔到工业系统工作的干部进行制度化培训的思路和举措,推行到全国工业系统。洛矿由苏联煤炭工业部煤矿工业设计院负责对口援建,其设计、建设和运行基本借鉴了苏联模式,尤其重视选派干部到高校学习和工厂历练。

1953年,洛矿选派焦裕禄先到哈工大学习,再到大连起重机进行实践锻炼,这既是当时工业战线培养人才的通行做法,也是适应矿山机械工业发展的需求,抽调优秀干部接受系统的工程科学技术教育。期间,洛矿还派出53名职工到苏联乌克兰斯大林诺城矿山机器厂对口学习。

焦裕禄刻苦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参与中国工业化建设、服务新中国矿山建设的责任感。1950年,毛泽东发出“开发矿业”的号召,推动了煤炭能源开发热潮,熔铸形成“矿业报国”等价值追求。焦裕禄珍惜在哈工大的学习机会,发扬毛主席盛赞煤炭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资料记载,“在课堂上,他坚持认真听讲、不懂就问,几乎把教师的授课内容重新抄写了一遍。下课后,他要把所有的作业都完成了才休息,经常学习到深夜。有时因为一个数学公式没有搞明白,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就打着电筒继续钻研”,焦裕禄攻克了道道学习难关,6个月就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习。

洛矿的同事认为,“这半年的学习对他的工作,主要是理念和观念上的更新、对他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奠定了基础。”焦裕禄在大连起重机厂实习,担任车间主任深度参与工业实践,依靠“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仅用一年就掌握了通常需要三年才能掌握的企业管理知识,培养了科学系统的思维方法,被工人们誉为“全厂最棒的车间主任”,完成了从“拉牛尾巴”到工业战线的“行家里手”的重要转变。期间,焦裕禄撰写的《对工段长工作方法的几点体会》,为车间基层干部总结了“十条工作经验”,部分观点与煤炭工业战线的经验相契合。1956年,煤炭工业部派出以钟子云为首的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苏波煤矿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煤炭工业生产建设中比较成熟的17项经验。

新中国工业化重视科技、教育、人才的紧密联系,在矿山机械领域推行“理论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使得焦裕禄迅速全面把握工业体系的特点、形成工业化系统思维、掌握工业技术。

(二)在建功立业中型塑科学求实精神

煤炭工业对于焦裕禄的影响是多方面和深层次的。1956年12月,焦裕禄学成回到洛矿。他先后担任一金工车间主任、生产调度科科长、厂党委委员,在上述岗位建功立业。当时的洛矿边建设、边安装、边生产,处于矛盾和困难最突出、最集中的时期,也是焦裕禄迅速成长的时期。许多来自煤炭工业的典型经验做法对焦裕禄有着重要启发,从参与民主管理、企业生产等方面推进科学求实等精神的形成。

贯彻民主管理,思政凝心聚力,调动职工积极性。新中国成立后,煤炭工业率先废除“把头制”,开展民主管理,尊重和发挥工人主人翁的作用。

1951年4月,燃料工业部通过了《关于全国煤矿进一步贯彻民主管理的决定(草案)》,提出十项具体规定,与后来“鞍钢宪法”中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在工业系统有较大的影响。1957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改进工业管理体制的规定》,1961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工业七十条》(《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对上述做法予以优化固定。1961年上半年,中共中央书记处部署开展整风试点工作,煤炭工业部推广了焦作煤矿实行“三大民主”(政治民主、生产民主、生活民主),解决“四堆问题”(政治思想问题、生产方面问题和生活问题、管理方面的问题)的经验。洛矿大力推行民主管理,形成了“班前会”“学徒制”等特色做法,对焦裕禄厚植为民情怀、发扬思政工作法提供了组织制度支撑。这种新型的企业关系,超越了传统的师徒关系和单纯的经济联系,通过高度组织化的工业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伦理意蕴,深刻影响了焦裕禄的思想和做法。他致力于民主管理和思政工作相结合,解决职工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行,从生产任务、设备条件、劳动力量,甚至哪个工人有什么思想问题、家庭困难等等都记得清清楚楚,想方设法解决。工人们说:“焦科长不仅业务熟,还善于抓人的思想。跟着他干工作,就是再重再难的任务,我们也都乐于接受!”

坚持艰苦奋斗,时刻刻苦钻研,做到迎难而上。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工业化建设对煤炭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煤炭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的矛盾突出,严重影响矿井生产效率。加快煤炭机械化势在必行。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洛矿的建设、生产,委派纪登奎担任洛矿厂长,后期委派习仲勋任副厂长,对于洛矿职工激励很大。

1958年,焦裕禄代表洛矿接受重大任务,服务“以煤保钢”大局需要,主持研发新中国第一台2.5米双筒提升机。他以厂为家,吃住在车间,晚上以凳当床,利用“麻雀解剖法”将苏联提升机拆解成1000多个零件进行研究,组装出的这台机器,填补了我国矿山机械的一项空白,解决了煤炭作业方面的燃眉之急。这台机器在河南观音堂煤矿安全运行了49年。

科学求实离不开深入的调查研究。焦裕禄担任一金工车间主任期间,对每个零件、每道工序、设备台数、工人数目、每月定额、生产进度、质量和安全等情况都了如指掌。担任生产调度科科长后,每天从早到晚泡在一线,在各个关键位置跟班。他随身携带的提包里,经常装着好几种工作手册,分门别类记载着各车间的详细情况。同时期,洛矿面向20多个大型矿山调研机械化需求,进一步增进了焦裕禄对煤炭工业和矿山机械事业的认识,为敢于接任务、迎难而上提供了科学保障。

榜样群体激励,示范引领,勇于担当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秒都为创造社会主义社会而劳动”,反映了当时广大工人和知识分子的建设热情。

1950年11月,中国煤矿工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朱德号召全国煤矿职工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之后,煤炭工业大力推广大面积丰产红旗竞赛运动、“技术双革”运动等,并将煤矿机械化程度作为重要评比指标,产生了全国工业交通系统五面红旗之一石圪节煤矿等先进单位和大同采掘队等先进集体。1959年,全国煤矿干部会议推行了36项先进经验,再度掀起矿井生产竞赛高潮。

煤炭工业对于矿山机械化的迫切需求,激发了焦裕禄等洛矿职工的奋斗激情。洛矿竞赛如火如荼,在全厂开展了“五好”(政治思想好、干劲好、钻劲好、质量好、安全卫生好)青年红旗突击手活动。1958年11月,焦裕禄在洛矿誓师大会上发出号召,“插红旗拔白旗、全党动手、全员动员、土洋结合、大闹技术革命;排除万难、自力更生苦战两月”。他带领团队日夜苦战,屡创生产佳绩,所在车间被评为红旗车间。1958年到1960年,洛矿有47种新产品问世,完成2米以上大型提升机460台,解决了大型矿山的急需。期间,洛矿在全国群英会上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国卷扬机生产先进厂。

概括而言,煤炭工业在新中国工业化实践中以特有方式影响了洛矿和焦裕禄,增强了焦裕禄对职工的那种亲劲、抓工作的那股韧劲、干事业的那股拼劲,巩固和强化了焦裕禄的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等精神,进一步塑造了焦裕禄的科学求实、迎难而上的精神。从农业系统到工业系统,是第一次转化,主要形成了焦裕禄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干事创业的基本精神品格。

三、煤炭工业经验转化推动焦裕禄精神的成熟

1962年起,焦裕禄先后调至尉氏县、兰考县工作,实践领域、工作职责和服务对象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工业系统再到农业系统,是第二次转化。他把在工业战线形成的能力、经验、精神向农业战线和县域治理迁移转化,运用大工业锻炼中形成的系统科学思维,结合兰考实际提出了创造性工作举措,在洛矿工作期间形成的思想、方法、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

坚持系统思维,弘扬科学求实精神。面对兰考情况,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系统思维,把工业战线智慧、方法与农业领域具体结合。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了兰考发展规划,对“三害”进行系统治理。他发挥大工业的精密组织化方式,用好“班前会”等民主管理和思政工作法,将县乡队各级党组织和生活思想程度不一的农民,凝聚形成了一股战天斗地的磅礴力量。

坚持拼搏实干,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他将在洛矿工作期间形成的为国家工业化奋勇当先、无私奉献的精神,转化为对于兰考人民负责担当的底气和动力。面对兰考人民挨饿受冻的困境,他用生命丈量奋斗的脚步,以“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豪气,发出“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铮铮誓言,用奋斗带领百姓“敢教日月换新天”。

坚持人民至上,弘扬亲民爱民精神。工农是一家。他把在洛矿期间形成的与职工团结一心的精神,转化为对人民的热爱和责任,从各方面各环节关注、关心兰考人民的生活疾苦,解决人民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他自觉当人民的儿子,“他心里装着许多人,唯独没有他自己”,形成了人间大爱。

焦裕禄在兰考475天感天动地的伟大实践,通过一个高度压缩的时空,迅速传播、转化成煤炭工业战线塑造的科学求实等精神,推动焦裕禄精神达到成熟,如同乌金化日,燃烧生命,释放激情,光耀山河,温暖人间。总之,焦裕禄的成长,是他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焦裕禄精神的形成,煤炭工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深层次塑造作用。

新时代,我们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更要科学把握英雄成长的轨迹和规律,结合落实“双碳”目标、推动煤炭工业转型升级的社会实践,从新时代的煤炭文化和矿大精神中汲取丰富养料,赋予焦裕禄精神时代内涵,发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在服务建设教育强国、工业强国中,培养和塑造更多新时代奋斗者。 

(校机关 赵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