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至28日,第二届甲烷观测与量化国际会议先后在北京和徐州召开。本次会议由我校主办,并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甲烷排放观测站、国际大气环境遥感学会、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等多个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支持。
4月26日上午,“甲烷观测与量化国际合作座谈会”在能源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召开,副校长卞正富和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丁丁在会上发表讲话。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甲烷排放观测站、国际大气环境遥感学会、国际矿山测量学会、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能源专委会的代表,国内外相关知名机构与专家学者共40余人参加了座谈。
卞正富表示,甲烷排放的观测与量化是管控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利用天空地多种手段进行观测对于了解甲烷的来源、分布和变化趋势至关重要。
丁丁表示,国际合作在甲烷监测与量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我国高度重视甲烷等温室气体的管控,并已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战略。希望国内外甲烷观测与量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为应对甲烷排放挑战和全球甲烷减排贡献力量。
4月27日至28日,会议研讨阶段在南湖校区博物馆报告厅召开。卞正富介绍了我校在甲烷观测与量化领域的深厚底蕴。1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议。
会议研讨阶段设置有多个报告分会场和展板会场,并开通线上同步直播。50多位学者围绕“甲烷观测与量化”这一主题分享了最新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内容涉及卫星、飞机、塔式和地面等多种观测平台,涵盖煤矿、油气、湿地、稻田等多个领域的甲烷排放问题。
本次会议展示了我国学者在甲烷观测与量化领域的实力和成果,提升了甲烷观测与量化领域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为政策制定和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蔡臻 凌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