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二十一天,那么,将这个习惯完全地融入骨血,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需要多久呢?我的回答是需要我所存在的每一天。
读书是我养成的第一个好习惯,也是从我有记忆起到现在伴随我最久的习惯。母亲回忆我童年的时候总是说:“当时你会说话了,也能静下心了,每天都会缠着我给你讲故事,我这个讲述者一当就是十年。”
的确是这样的,在我还没有阅读能力的时候,母亲承担了许多教育我的任务。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网络,书也是以实体书为主。我还记得,家里有一个专门的抽屉,堆满了家人送给我的书。那时候我无比期待生日、儿童节这些有礼物可拿的节日,我往往能收到很多新书。说实话,如果没有书,我小时候几乎是没有消遣的,家人不放心我自己去外面玩,每次出门都要有人牵着我的手,没有孩子会和被大人寸步不离保护着的孩子玩,童年时代的我没有任何社交。于是我对书里的故事就更加着迷,那些形形色色的人、那无限宽广的世界仿佛都在我面前出现,我拥有了许多虚幻的朋友,也拥有了广阔天地。
上了小学,我学会了盲文,可以通过摸读获取信息。小学图书馆里的盲文书不多,最多的只是一些杂志,它们很难满足我的阅读需求。四年级时,我从山东到了北京,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办理了借书证,此后我开始自主阅读。不用求人的感觉很好,我想什么时候读书、想读多久都可以,阅读占据了我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最疯狂的时候,我连吃饭的时间都不想放过,于是练就了一只手读盲文的技能。我那时并不知道读书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改变,我只是想认识更多不同的人、在文学作品中领略我从未涉足的地方。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我发现现有的盲文实体书越来越不能满足我的需要,我只好继续改变接受信息的方式。此时我无比感谢网络,我的重心偏移到了电子书上。与摸读纸张所带来的那种独特的阅读互动体验相比,透过那冷冰冰的屏幕去体会文字的温暖,总感觉缺少了一份沉甸甸的质感。虽然直到现在,我仍然还不能完全适应这一媒介,但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能够满足我迫切汲取精神养分的途径。
阅读成为了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像阳光、空气那样重要。我喜欢以阅读启发思考,喜欢在阅读中学习如何写作,但若问我阅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却是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生命中有很多事是不需要意义的,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慰藉。在生活的某个转角或瞬间,它们悄然绽放,带来无尽的美好。对我来说,阅读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它超越了意义的桎梏,成为我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
(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 李海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