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建筑大学 - 《山东建筑大学报》

信任和激励:任务式学习把学生拉进课堂

作者:法学院副教授刘宝臣    
2024-06-02     浏览(158)     (0)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把教师的知识传授同学生的主动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学有所获。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如何让学生从纯粹的观众变为课堂戏的表演者,进入高校教学五年来,我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2018年9月,博士毕业后,我进入到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领导给予充分信任,在入职之初,就把一门比较重要的专业课交给我。原来讲授这门课的老师,无私地传授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且分享了一整套的教学资料。我原本想:教课嘛,有什么难的。一个学期下来,现实给我上了一课。讲台上我讲的兴致勃勃、天花乱坠,台下的学生们低着头,有的刷题,有人已经哈欠连连,昏昏欲睡。学期结束,查看学生评教,结果当然不是很好。有学生说,老师讲课很有激情,可是听不进去。有学生说,催眠效果不错,听着听着就瞌睡了。还有学生说,书上讲的,比老师讲的明白,听不听课区别不大。

要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呢?转过年来,在济南大学组织的一次教学方法的培训,给我了一些启发。一位全国知名的教学专家,讲授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设计,并向我们展示了翻转课堂、任务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有效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教学方法,还有用铃铛、扑克牌等小工具来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专家说,一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的潜力,也要相信他们有参与课堂的意愿;二要通过精巧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参与感和荣誉感;三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课堂参与并不是最终目的,落脚点是让学生学有所得,能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培训后,我也在思考,是不是可以对我的课堂做出一些调整。我承担的《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将相关理论和技巧应用到特定的实践场景中,任务式教学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2019年秋季学期,第二次上课,我决定做一下尝试。于是,我在课堂上布置一些“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并做课堂报告。最初几次,多是要求学生讲解理论、人物或事件,学生们做的中规中矩,课堂氛围有了改变。有一次课,涉及到调查研究的知识和技巧,我灵机一动,何不请学生做一个关于老师的课堂表现和授课效果的调查呢。结果,在做课堂报告时,课堂突然生动了起来。当时,一位姓崔的女同学做的展示中,利用了数据、图表和实例,展示了在学生眼中,老师形象好的方面(“帅”,幽默风趣,知识渊博)和不足的方面,并对提升授课质量提出了颇有针对性的建议。讲台下同学的反馈,出乎意料地好。我想,可能是因为熟悉的、具体的场景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后,我便更加注重将类似的任务场景,布置给学生。

到第三年的课程,我开始将研究式学习的理念引入。我将主题界定为“社会工作机构的公共关系”,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学习和在社工机构的实习实践经历,思考和讨论公共关系的一些理论和技巧,如何应用于社会工作机构的组织形象塑造和公共关系维护。这样,课程同专业的结合更加紧密。第四年的课程,我又尝试引入学生交叉评议,邀请学生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

几年下来,这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课堂组织方式。在学生完成课堂任务和课堂报告的过程中,也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潜力。有部分同学的表现,真的让人眼前一亮;有的同学具有非常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带领小组,各项事务安排的井井有条;有的同学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课堂报告时侃侃而谈,非常有感染力;有的同学逻辑清晰,思维条理,分析问题的视角以及提出的观点,对我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发;还有的同学竟然以课堂报告为基础,撰写并发表了学术论文。总体上来看,“任务式+课堂报告”的教学组织方式,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而这种方式实施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信任,同时也离不开精心的组织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