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武汉理工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报》

余区三舍 201:破浪前行,保研路上的“六边形战队”

2024-05-30     浏览(126)     (0)

本文描述了余区三舍201宿舍六位少年的学习生活,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各自适合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保研到心仪的高校就读。他们互帮互助,共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友谊之树生根发芽。


阳光透过半拉的窗帘,斑驳地洒在书桌上,形成了一片片光影交错的图案。 一张张整齐的桌面上排列着专业书籍和资料,偶尔可见一些轻松幽默的小物件。 这是记者走进余区三舍 201 的第一印象。

在与宿舍六位少年深入对话后,记者发现在“神仙宿舍”的光环之下,每个人都是优秀且独一无二的个体:邹平深耕科研,担任校“探路者”创新实验室负责人期间,带领团队取得 5 个国家级奖项,现已推免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景超专业成绩优秀,绩点名列前茅,现已推免至哈尔滨工业大学;张浩正参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 3+3+1 项目等多个课题项目;孟德鸿积极参与科创竞赛,荣获众多国家级奖项,现已推免至北京理工大学;喻琪宁专注于学生工作,身为团支书的他带领团支部获得校十佳百优一等奖、 校优秀共青团支部,现已推免至武汉理工大学,即将成为一名新入职的辅导员;刘誉在志愿服务中履行不辍,累计志愿服务达 600 小时,现任武汉理工大学第 26 届研究生支教团总队长、龙里分队长,现已推免至武汉理工大学。

“最合适的学习搭子”

上课早早来到教室、坐前排听课,相互借鉴学习笔记,相约图书馆,考试前一起总结......学习中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是余区三舍 201 的日常。

“明天考起重运输机械,大家一起押题! ”早在成为室友之前, 他们便经常聚在一起讨论问题。 “我猜会考运输机械的特点。 ”“我押一道运输机械的画法”同学之间相互讲解重点,猜测考试题型,揣摩古怪难题,讨论热烈之时,还会引来其他同学的围观。

除了考前互相讲题,大二一门金属工艺学课程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要求,被同学们视为学习中的“拦路虎”。 金属工艺学课堂上每一个知识点都如同细密的网眼,需要仔细琢磨和领悟;实验课中,同学们往往会因操作不当或理解偏差而导致实验失败。 这时,专业课成绩优秀的陈景超和张浩正主动排忧解难。 “我的笔记发给你们, 大家记得复习。 ”“老师课上讲的这道题有另一种解法, 我讲给你们听。 ”在互帮互助下,他们逐渐掌握了这门课程的核心要点,开始能够独立完成实验、解决问题。

“刘誉的考前突击能力强,张浩正的基础扎实,陈景超思维灵活,我们既是朋友,也是彼此最合适的学习搭子。因此在大四时,我们选择彼此,共同组成了一个宿舍。”日常学习中,六位室友形成了一个紧密的学习小组,一起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有人想偷懒或者分心时,其他人总会及时提醒,帮助重新找回学习的节奏。

在宿舍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成员们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在各自适合的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保研到心仪的高校就读。

“最可靠的保研战友”

起初,保研的道路对他们来说既遥远又充满挑战。 面对繁重的课业和激烈的竞争, 不少宿舍成员会感到迷茫和焦虑。 陈景超学习悟性较高,但高强度的高中生活使他对学习产生了抗拒和排斥心理,消极片面地看待学习,并没有读研的信心。 室友们看出了陈景超的思想顾虑,主动开导他:“学习中每一次深入探索,都是在解锁新知识,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体验。”在宿舍成员的感召下,陈景超也渐渐发现学习不是那么枯燥无味,反而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在室友的帮助下,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向,保研之路蜿蜒曲折,但有彼此,就有了勇气,我们是最可靠的战友。 ”陈景超说。

成员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成绩逐渐提升,保研目标也越来越清晰。 然而,保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经验不足,孟德鸿在联系导师过程中遭遇碰壁。面对突然的打击,孟德鸿感到沮丧和无助。 “那段时间我常常焦虑烦躁,不知所措。 ”室友们得知消息后,围坐在孟德鸿身边,安慰他、帮助孟德鸿重新联系导师。 在室友的帮助下,孟德鸿调整心态,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保研计划,制定了更加明确和实际的目标,同时也增强了对各种信息的甄别和防范意识。“他们不仅给了我勇气和信心,还教会了我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理智。 ”

“你注意一下学校夏令营的时间……”“我刷到了一个保研经验贴……”“试一下呗, 万一可以呢? ”“一定可以的,加油!”这些都是 201 宿舍保研过程中的高频话语。成员们相互分享保研信息、提醒夏令营报名时间、模拟面试、互相打气,最终,都凭借自己擅长的领域获得保研资格。

最珍贵的宿舍情谊

“我们的友谊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寝室长邹平说。从一起上课,到一起去食堂;从张浩正和邹平书友会面,共情《活着》中福贵的悲惨命运, 到孟德鸿和刘誉发现共同喜欢的动漫人物,余区三舍 201 友谊的种子在不知不觉中被滋养。

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大学室友接触的机会最多,共处的时间最长。 从性格、作息到生活习惯,每个人都有差异。 当问及如何处理好宿舍成员的关系时,寝室长邹平说道:“宿舍每个人做事情总会考虑彼此的感受, 遇到问题也能各退一步,成员相处一直很融洽,可以说没有任何矛盾和冲突。 ”从宿舍打扫卫生的分工到日常作息的协调, 成员们默契配合,自觉履行宿舍义务,形成了和谐友爱的宿舍氛围。

“在寻常的日子里,室友给我的感觉是淡茶、是清风,既有相交淡如水的真诚温良,也有揽肩解时困的知心仗义。”喻琪宁是机设 2002 团支部书记,初来乍到,缺乏经验,难以高效地组织调动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工作难以开展,班团事务效率低下,只能在宿舍吐槽一下。 ”室友们了解到喻琪宁的困难,主动分担班团琐碎的工作,协助班团组织和策划活动,并搜集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他。 身为校青协负责人的刘誉也分享自己多年来学生工作的经验,并积极组织配合班团里的各项评优评先,终于,喻琪宁的学生工作得以有序开展,同学们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201 的六位成员互帮互助,共同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友谊之树生根发芽,缓缓生长。

疫情封控期间,校园内核酸检测、楼层封控成为日常。宿舍成员心照不宣地成为了志愿者, 协助封控期间的送餐、核酸检测等工作。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没有谁的带领, 而是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做并应该做的事情。”刘誉说到。志愿工作繁琐且辛苦,他们从不抱怨,互相打气,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携手并肩,共同为抗击疫情贡献着青春和力量。

因为相遇,所以珍贵。 成员们从五湖四海汇聚到 201 这个小家庭,他们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因为共同的目标并肩踏上远方的征途,在风雨兼程中友谊的大树也枝繁叶茂,希望这份友谊继续给他们支持与力量, 在未来的旅程中披荆斩棘,奔赴山海。

(朱 可馨 学生记者 陈育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