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武汉理工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报》

理 工力量

黄珍:教师不只是职业,更是使命

2024-05-30     浏览(208)     (0)

从教 25 年,一直秉持“为学生再多做一点”的初心,用热情与创新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用爱心与耐心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她是黄珍, 自动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自动化专业负责人, 主讲课程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荣获武汉理工大学 “2021 年师德标兵”“学生最喜爱的专业课老师”等称号。 教育生涯已是硕果累累,可黄珍却说,如果可以,她愿意再多“折腾”几年,只为不负“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

讲台是舞台,老师就是编剧、导演和演员

1999 年,黄珍从本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 谈起教师这个身份,黄珍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得起学生。 ”从教 25 年来,她始终扎根一线,在不断摸索中,总结出一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拥有这么大的舞台,不表演好,怎么对得起观众呢? ”在黄珍看来,讲台就是舞台,老师就是这个舞台的编剧、导演和演员,成为一名对得起学生的好老师,最重要的就是要上好每一堂课。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了把这门课上好,黄珍 16 年磨一剑,承担课程的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16 年来,课程内容早已烂熟于心,但黄珍仍然坚持年年修改教案、节节优化课件;坚持学期初与学期末向学生发放问卷,通过调研学生的需求和满意度, 进行教学改革与内容修订; 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及时调整学习任务安排以及考核方式。 这套“自创”的教学模式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获评 2020 国家级首批“线下一流课程”。

教学中师生关系就好似一面镜子,“一视同仁,因材施教”是黄珍保持良好师生关系的秘诀,相比起“尖子生”,黄珍更希望得到所谓“后进同学”的肯定。 面对缺勤、缺交作业,抱着“及格就行”“破罐子破摔”态度的学生,黄珍秉持着一股“蛮”劲儿,通过打电话“请过来”“开小灶”等补课方式,鼓励学生重拾学习兴趣。 看到课后评价中“大三学年最充实的就是上黄老师课”,黄珍倍感欣慰,“作为教师,我唯有更努力,才对得起学生们课上求知的眼睛,课下微笑离开的身影”。

现在, 黄珍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不少都是曾经选过她课的本科生, 还有不少同学还会选择黄珍作为科技创新和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 问他们为什么会选择黄老师时,他们的回答是“上课都这么认真的老师,肯定是负责任的老师,跟着这样的老师一定能学到东西! ”

只要有需要,我就“带头”去做

“读书期间,我的老师们教会我,为人师表最重要的是真正为学生服务,当我成为一名教师时,我一直以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 希望能为学生再多做一点,主动去做、‘带头’去做。 ”黄珍说。

2014 年在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访学期间,黄珍不放过任何一个旁听的机会,常常“偷偷”潜入各类课堂,学习国外大学的教学互动平台、课堂教学的经验。 2015 年回国后,黄珍把“偷学”到的教学方法用于自己的课堂, 开始尝试搭建网络课程平台。 课程应该建成什么样? 线上资源包括哪些? 线下课堂教学如何开展? 混合式教学到底如何混合?课程考核如何体现学习效果?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黄珍毫无头绪、不知从何下手。 2017 年上半年学校开展网络教学平台系列培训, 黄珍在不断尝试中,逐渐找到突破口。 挖掘功能、整合线上资源、融入教学……经过反复实践、不断优化调整,黄珍逐步形成有规律有特色的教学方案。 这次经历也让黄珍意识到, 信息化教学对于提高新时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值得积极推广。

2020 年上半年, 受疫情影响学校教学活动全面转为线上开展, 这可难坏了院里一批从未使用过网络平台上课的老师。 在这个关键当口,黄珍主动“站出来”,承担起教学指导服务工作。 她在学院内建立讨论群, 在课程组和院系内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 并将自己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经验撰写成文章,供老师们参考学习。 除此之外,黄珍还坚持每天录制三个多小时的视频, 为老师们讲解网络教学平台的上手路径, 让老师们快速了解平台基本功能、独立开展线上教学,保障学院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黄老师是个特别认真的人,她不仅会带头把自己的每一件工作做好, 还会帮忙指正我们工作中的纰漏。 对待事情她要么不做, 要么就做到最好。 ”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党支部书记侯慧说。

2020 年,为了专业建设需求,黄珍主动“扛起大旗”,承担了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任务。 由于没有经验,黄珍倍感压力,但她仍然选择迎难而上,用了半年时间,了解本科教学相关内容、收集大量一流专业建设资料、多次开会探讨分析,处处亲力亲为。 在最终定下的 2021 版专业培养方案中, 去除了内容陈旧、 不符合专业发展趋势的课程;课时分配更加合理化,避免了“这个学期太忙,下个学期又太闲”的情况出现;协调专业课开课时间,减少同学们在选课时遇到的麻烦;不仅根据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还将自动化、电气、机器人三个专业之间的课程相互打通,鼓励同学们体验跨专业学习。 最终,学生和老师对修改过后的培养方案给予充分肯定。

专业建设不仅需要资历丰富的老手稳固根基,还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黄珍刚刚接手专业负责人时,自动化专业正面临多年不进新人的窘境。为了这个难题,黄珍四处“游说”,宣传解读学校教学激励政策; 与愿意加入本专业的年轻教师深入交流, 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教师们,帮助他们在专业里找到合适的职位。 在她的带动下,全系上下同心协力,使专业发展重回正轨。

面对院系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 黄珍也是尽自己所能给予建议与帮助。 “我刚回到理工大时,是黄老师教会我怎么做好教师, 完成了从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的转变,在我心里,她就是我们年轻教师的引路人。 ”自动化系教师赵希说。

谈起专业带头人的身份,黄珍坦言:“我其实不知道自己能力是否够格,但是这个事情我要么不做,要做就投入地做,尽自己所能做出点什么。 ”教学、科研、行政事务,黄珍每一天工作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即使工作已经很饱和,但她还时常琢磨自己还能为学生再做些什么,只要有需要,她就会“带头”去做。

我更关注对学生的长期培养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比的不是一时的得失。脚踏实地,乐观向上,困难时坚持一下,你比你想得更优秀! ”这是在 2023 年 4 月 16 日完成武汉马拉松比赛后,黄珍在朋友圈写下对学生说的话。 在黄珍看来,作为老师传授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同样重要。

作为研究生导师, 始终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照料与关怀。 除了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业难题,他们在恋爱、社交、考研等方面遇到问题时,黄珍也会与他们积极交流、进行积极引导,她坚信,只要足够真诚,就可以跨越代沟,和学生建立起真正的信任。 “黄老师还是一名‘运动健将’,课余时间总是拉着我们放松身心, 挥洒汗水, 看她这么热爱运动,我们都不好意思不加强锻炼了。 ”黄珍的研究生郑建武说。

“在学校的短短几年时间能学到的东西终究有限,我会更关注对学生长期的培养。 ”在黄珍看来,比起各种荣誉或奖项,用学到的技术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有价值。 她尽自己所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攻克技术难关、熟悉研发过程中提升自己。 除此之外,黄珍还会每周召开班级例会,锻炼学生们归纳总结、团队协作的能力,让学生不仅会做,更会表达。

“面对个人发展要仰望星空,面对社会服务要脚踏实地。 ”黄珍说。 为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学好了如何服务社会,黄珍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把课题、科研经历转化为素材,告诉学生 “我学习这个专业之后可以做什么”,让同学们感受自动化技术的魅力以及为生产生活带来的实际效益, 唤醒大家对专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鼓励同学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创造成果、回馈社会。 看着一届又一届学生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和研究领域逐步成长为业务骨干,践行着用专业技能推动行业发展、社会进步,黄珍为之欣慰。

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 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 带着这份崇高的使命, 黄珍扎根岗位二十多年,以争做“排头兵”的精神,赓续立德树人的初心,坚守为人师表的誓言,用辛勤耕耘、爱岗敬业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用爱和奉献谱写着教书育人的最美华章。

(记者 朱可馨 学生记者: 王宇轩 梁可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