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25年里,这门课让他最有成就感!
作者:党委教师工作部

他深耕雷达领域多年,取得关键技术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回首在南航的25年,最让他有成就感却是一门课,让我们一起聆听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张弓老师和《通信电子线路》的故事!
“这门课的课件,我备了10年。”
让张老师最有成就感的这门课是《通信电子线路》,他追求常备常新,坚持备课10年时间!
一沓旧手稿,泛黄的纸张、破损的边缘,蓝笔画的是电路图,线条工整,每一个元件及连接点被精心地标注;红笔圈画的是批注,记录着反复修改调整后的痕迹……默默诉说着20多年前那些深夜备课的专注时光。
1998年4月,张老师从船舶工业总公司调动到南航,接手讲授《通信电子线路》,学生称这门课为“四大名捕”之一(四门最难的专业技术课程之一)。刚开始接触教学,便遇上了“硬骨头”!他回忆时坦言:“备课的最初那几年,真的是‘疲于奔命’。”
硬着头皮,下硬功夫,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十年时光,为上好这门课,挑战一个接一个,但他从未停下脚步!
从零开始“备”教案。他搜罗来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各校的教材,一天天、一页页,他在认真研读思考中一笔笔写下最初的教案。
再遇挑战“怕”提问。课程高难度加上学生视角“出其不意”,学生一提出新问题,他就“慌了神”。“真的害怕学生提问题,超出习题册范围的,我就要想好久。”他记下每个问题,不仅搞清楚答案,更要琢磨如何让学生理解更透彻。
顺应时代“问”学生。随着时代发展,ppt开始应用于教学。他不仅自学,还专门请学生当“小老师”,只为ppt里一个动图的制作呈现,让特性曲线图像教学更加精准形象。
备课笔记改了又改,优化再优化。在频谱分析案例旁注的“不讲”,在推导公式处有大大的红叉和附注……这些都是张老师在上完课总结课堂效果时所作的调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备课“修炼”,直至探索出完善的教学体系、形成成型的课件,一回首已是10年。“用简单的故事,讲明白难懂的知识!”
课堂是无止境的修炼场。逐步上手了最难课程,又迎来课时简化的新挑战:怎么在短课时内让课程教学更简洁,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整个课程体系?张老师踏上了新的“修炼”之路。
用最简单的故事,讲明白最难懂的专业知识!他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犹如给了学生“定海神针”。这一次,他找到了两个“发力点”。
一是给学生传授学习思维的 “系统性”。
“信息流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流动过程中要经历哪些模块电路?信息传输每到一个节点所产生的信号形式变化为何而来?这条信息流就像人生,每经过一个节点,都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带来新的反馈……”学生对一个知识点往往理解不透,他决定带学生“跳出来”,换个角度———给信息流系统的每个模块赋予一个角色,以人生相关的故事,对应相应的物理现象和功能,帮助学生串起对课程整体架构的完整理解。
这样的“系统性”也体现在课件上。开启课堂的第一张ppt就是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课堂尾声是课程体系与学习资源的延伸,让学生自主探索。
他笃定地告诉学生:“同学们,刚开始学习电路,你可能觉得很难。但是当你学会整个系统的概念,知道前后之间的关系,就不觉得难了!”
二是对学生强调应用思维的 “工程性”。
“在航空航天电子系统中,由于收、发设备是装在不同的运载体上,存在相对运动,必然产生多卜勒效应,所以我们要引入随机频差……”他以行业最新动态、科研项目经历的故事“背书”,将课本上的知识结合到航空航天电子系统应用场景里———围绕以功能实现为导向的复杂工程问题近似原则、以工程指标实现为目的的实际复杂通信系统设计原则,给学生讲述知识物理性与工程性的辩证关系,打通了学生知识应用的 “任督二脉”!
删繁就简,历久弥新。“希望学生在我的课上学得舒服、学得有收获,能一辈子受用。”他的愿望很简单,“如果未来学生从事科研,希望这门课可以成为他们科研的基础。”
讲台上的“点金法”背后,不仅是备课的“千日功”,还有一颗为了学生的“操劳心”。很多学过该课程的学生成为张老师的“粉丝”,决定跟着他攻读硕博学位。
“能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当老师挺好的。”笑语春风,他用过硬的教学本领和温文的人格魅力,培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
“25年,这门课贯穿我的教学生涯。学生对我课堂的认可,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和成就。”他笑着说。
让我们为耕耘讲台、持续修炼的张弓老师点赞!(党委教师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