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会这样?
当要在众人面前发言时,你的心跳加速,嘴唇发干,声音颤抖;当要和陌生人交谈时,你的眼神躲闪,支支吾吾,反应迟钝;和别人说话时,明明没听懂,却不敢问第二遍;碰到熟人,会假装没看见,低头看手机,逃避打招呼。对于社恐人士而言,这些都是家常便饭。
社交恐惧症,也称为社交焦虑障碍,是指患者害怕他人在场时做事或在公开场合进行社交活动,对新环境或陌生对象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并达到异常程度。
那么这些恐惧是如何产生的?
根据罗泽如的研究,可能源于这些原因:
(一)生理原因
社交恐惧症发病的生理原因包括神经生化异常、遗传因素等,如5-羟色胺功能和多巴胺功能失调。外貌、身高、生理缺陷等原因可能导致心理自卑,出现社交焦虑和回避行为。如果肤色、身材、身高距离自己期望太远,对自己接纳不够,则会产生自卑情绪。这样的学生倾向于回避人多场合,减少别人对自已的关注,长期会导致社交恐惧。
(二)社会原因
1.成长经历
大学生如果在婴幼儿时期,因家庭冲突、父母去世、离异等原因,缺少家庭的温暖,可能导致自卑、人格退缩、交往困难等。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一定的影响,过于保护或过于专制都容易导致孩子缺少社交训练,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培养孩子的交往自信具有积极的影响。
2.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能使大学生获得情感上的安全感和支持,为社交能力的提高打好基础,从而改善社交焦虑,减少社交逃避行为。
学生进入大学后社会支持存在由纵向、家庭内支持为主,向横向、外部化发展的趋势。绝大部分社交焦虑是由于没有处理好这一转变,很多同学仍然依赖家庭给予的支持,没有意识到同学、朋友之间相互支持的重要性。存在社交恐惧的大学生未能构建起自己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一方面渴求交往,另一方面内心郁闷孤独,这种心理矛盾十分常见。
3.负性生活事件
负性生活事件可能成为心理问题的直接诱因,如根据生理缺陷而起的不雅的外号、来自权威人士(如学校教师)或青春期异性的负性评价、人际交往中的重大心理挫折等。
(三)心理原因
1.内向的性格
具有社交恐惧的大学生往往性格内向,自尊心较强、敏感、多疑,追求完美,对自己的缺陷不能很好地接纳,遇到心理挫折往往倾向于内归因。如将遭遇别人的嘲笑归因为自己的无能,而不是归因为别人的道德品质问题。
2.不合理认知
认知偏差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偏差和对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对自己的认知偏差往往表现为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己的优点认识不足,而对缺点加以放大。在偏差的自我印象、自我观念、自我评价基础上产生了消极的自我情绪体验,如自卑、孤独、焦虑等,有时出现外表孤傲与内心自卑同时存在于个体身上。对人际交往的认知偏差表现在对人际交往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认知不合理,往往从消极角度看待人际交往,如认为人情淡漠,人际交往目的就是互相利用,人际交往过程中心理防卫过强,总认为别人在挑自己毛病,交往过程小心翼翼,过于紧张。
3.缺少人际交往技巧
社交恐惧的大学生往往缺少人际交往技巧,一旦交往失败,会对自信心造成更大的打击,更加恐惧和回避交往。例如,不善于交往中倾听,不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并给予合适的赞美,在交往中不善于把握尺度等。
社恐人士的恐惧情绪,其实主要源于对未知的一种恐惧。他们还没有上前和人打招呼,脑海中就上演着各种戏码,脑补出最糟糕的情况:如果别人没有理我怎么办?对方嘲讽我怎么办?越想压力越大,越害怕。
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
一是积极心理暗示。社恐人士最大的习惯就是,总是上演各种内心戏,而且都是不好的那种。但事实上,这些想法大多数情况不会发生,与其这样想,我们不妨来一点积极的心理暗示。
二是渐进式暴露疗法。所有的困难,首先得面对它,才能解决它,社恐也是一样。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将自己暴露在社交场景中,慢慢加大难度。比如:可以先从与熟悉的人交流开始,逐渐扩大到与陌生人交流。这会降低一开始参与社交活动的难度,只要有了开始,并且发现没那么可怕,后面就顺利很多了。
三是敢于不被喜欢。我们做不到让每个人都喜欢,所以,社交中不被人喜欢,是无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是,即使不被人喜欢,也要摆正心态。不一定对方是对的,自己是错的,也有可能你和对方就是合不来,但总有喜欢你的人,和欣赏你的人多相处就行了。
四是培养自信。最重要的是重建自我的价值感与主体感。当自我的价值感来源于自己稳定的内部,而不是依赖于外在评价时,自信感也会油然而生。
克服社恐是一个持续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关爱自己,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投入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社交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