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华大学 - 《南华大学报》

难忘1958艰苦建校的岁月

作者:陈健平执笔  柳学水口述    
2008-03-20     浏览(668)     (0)


    1956年,筹建衡阳医学院列入国家建设计划。同年7月,湖南省卫生厅提出了新建医学院的初步规划,在当时任省文教办主任华国锋同志批示并报国务院批准后,成立了湖南省衡阳医学院筹备委员会。学院起初命名为湖南省衡阳医学院,后来贯彻《高教六十条》,为了统一高等学校名称,改名为衡阳医学院。经过积极的筹备工作,1958年上半年,中共湖南省委作出决定,建立衡阳医学院,决定要求湖南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给予衡阳医学院全力支援。1958年6月,湖南医学院党委作出支援衡阳医学院决定:(1)支援衡阳医学院建校所需的全部仪器设备,并按500名学生定额拨给,由教学设备科调拨,保证衡阳医学院的需要。(2)从学校抽调教务科、教学设备供应科及基建科专职干部各一名,支援衡阳医学院的筹建工作。(3)衡阳医学院所需师资,包括教研室主任,由湖南医学院负责培养输送。(4)衡阳医学院招收的公共卫生专修班于1958年9月15日开学,该班开课所需师资由本校有关教研室调出。(5)图书馆除将原来为衡阳医学院准备的储备书刊送出外,并将原有图书复印本一套支援衡阳医学院。
    听从湖南医学院党委的安排,我和丈夫王齐家撇下4个幼小的儿女来到衡阳医学院支援办学,成为湖南医学院首批抽调支援衡阳医学院工作的人员之一。当时,衡阳医学院是采取边筹建、边招生、边办学的方针,师生员工一边学习、一边劳动、一边建校。1958年秋季,学院招收首届三年制卫生学专修科学生,由于校舍还没有建成,于是借用了衡阳医士学校(现湖南环境生物学院医学部)校舍开学。首届开学典礼就是在衡阳医士学校的礼堂进行的。新校舍于1959年4月破土动工。由于土方任务重,时间紧,施工力量不足,全院师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建校劳动中。挑土方、搬砖瓦、运砂石……白天,大家你呼我应,干得热火朝天;晚上,工地上灯火通明,劳动号子、广播歌声连成一片,随处可见师生们肩扛手提忙碌的身影。由于师生们的积极参与,以及当时得到了湖南省文教办、湖南省卫生厅、衡阳市委市政府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基建进度加快。到1961年底,学院基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基本满足了当时教学、生活用房所需。
    劳动建校的同时,教学工作也不能落下。学院刚开始办学,教学条件非常艰难。一是教师人数少,师资力量不足,有的教研组仅有两到三名教师,许多教师一人同时担任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周末都没有休息。如化学教研组的老师们同时承担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既要上基础理论课,又要带实验课,还要批改作业,对学生进行辅导。二是缺少教材教具。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写;缺少试剂,就自己配制。那时没有电脑,没有胶印技术,所有的教材以及试卷等在写好、编完后,要用刻字笔一笔一画地刻在蜡纸上,然后用油印机印。油印机是手动式的,每印一张就需要滚一遍。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是,在学院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我们克服困难,鼓足干劲,用自己的双手,为衡阳医学院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采访结束时,我深深地为柳老以及如柳老一样的老教师们为了学校的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柳老自1958年来到衡阳医学院,从学院最初的筹办、创建到发展、壮大,直至南华大学的今天,她无怨无悔地将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在1987年退休后,柳老还曾发挥自己的英语特长义务给教师辅导英语课程,坚持每天到学校收发室帮助后勤人员分发信件,尽己所能为学校的发展与建设发挥光和热。我相信,这样的一种精神同样会感动所有的南华人,激励大家共同为南华美好的未来执着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