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陪练”让思政课“鲜活”起来
“在长乐路追寻烈士李白的英雄往事,了解蓝印花布的海派文化,感受青年群体的潮流文化……通过这些上海历史文化的缩影,我们更为深切地体悟了上海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近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从经典中来,到实践中去”———“概论”课程实践研究成果展示活动中,组长徐亦辰与大家热切分享了她与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的优秀实践研究成果,她感慨地说,通过这样的第二课堂实践,大家对于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真正做到了“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且话题多从同学们感兴趣的角度切入,真正让思政课更“鲜活”起来。
创新“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是近年来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探索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有力举措———越来越多的上外学子在思政课教师指导下,根据年级的不同分类施策,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观察”“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等主题自主开展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致力于实现理论素养和实践素养的同步提升,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
对于徐亦辰与同学们来说,来自老师们的细致指导并未止步于传统课堂,而是全过程式地覆盖在“马拉松”全程里———经典阅读的“概论”课堂上、课外实践的小组辅导中,思维火花迸发的总结提炼里,精彩纷呈的展示课点评上……可以说,他们拥有的不仅是一节课堂上的老师,而是一个时刻陪伴的“教练”。
不同于传统的案例式、专题式等教学模式,上外创新的“陪练式”教学模式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一体化,将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学习模块设置成相应的评价指标,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第一课堂评价与第二课堂评价一体化,充分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作用,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五年来,上外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学校“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人才培养目标,聚焦“政治定力、语言能力、学科能力和话语能力”,以“陪练式”教学模式牵动思政课系统性改革,取得一系列实践成果。
赋能中国表达打造具有外语院校特色的双语思政课
“以前跟外国友人交流,发现很多熟悉的词汇找不到合适的表达。上学期刚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跟同学们一起读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了解一些专有名词的英文形式,感觉很有收获。不仅对专业词汇的英文翻译更加熟悉,显著提高了自己英语口语和阅读的水平,还能通过不同语言的解读加深对原著内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祁源表示。
把语言教学与思政课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也是上外创新大思政课的教学方式,目标就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全球话语能力。早在2021年庆祝建党百年之际,上外就推出党史学习教育英文系列讲座,来自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贸、法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人气教师走进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堂,开展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传播、法律、生态文明等领域主题的英文讲座,突出国际比较视角,覆盖学校3000余名学生。师生一起用英文讲党史、辨析外媒误读报道……通过这一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要让这些未来的新生力量能够向世界“解释中国”,在国际传播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