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跨越山海,相聚在重科。在这里,他们教书育人、专注科研……与重科共成长。
今天,我们邀请电气工程学院教师青美伊,讲述她来到重科的故事,在大学城东路20号的精彩生活与成长经历。
电气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
多相流检测,复杂系统检测及优化,智能传感和信息处理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TOP期刊论文3篇,主持或主要参与纵、横项目共计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1项)。教学工作中,连续三年指导学生学科竞赛并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省部级奖项2项,参与并获得教学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重庆市一等奖1项。
扎根异乡,躬耕教坛
她是青美伊,东北吉林人,在北京求学11年后,最终选择了千里之外的重庆,来到重庆科技大学工作。
“很多人都好奇我为什么大费周章地来到重庆,选择重科。”这场跨越2400公里的奔赴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青美伊深思熟虑后的选择。重科坚持“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对人才引进的高度重视,给予青年博士成长的沃土。同时,学校坚持多学科协调发展,丰富的科研资源和特色实验平台,也深深吸引着她。
2021年8月,青美伊入职重科,正式成为了一名重科人。
芳华初绽放,磨砺促成长
学校对新进教师的关怀与支持,让她倍感温暖。
在科研方面,学校提供了科研启动经费和先进的实验平台,为她申请和完成省部级、国家级重点项目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学院积极组织学术活动,也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广阔的交流与学习机会。
在教学方面,学校为新入职教师制定了详尽的培训计划。从校级到院级再到系上,层层递进,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教学培训。这使她能够迅速适应教学环境,站稳讲台,为未来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重科这个大家庭中,青美伊感受到了学校的发展脉搏和时代气息,在这里实现了自我价值,与重科共成长。
育满情怀,花开笔尖
“勤奋且聪慧的小朋友,总想着力所能及地推他们一把,到更广阔的世界去,不要局限在一隅。”交谈中,青美伊老师总以“小朋友”去称呼她的学生。在她看来,课上是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实现知识传授。课后是前辈和朋友,作为一个青年人,和学生的代沟小,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进行有益引导。
她创新教学内容,将枯燥的知识点演绎成丰富的动画,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的五官感受,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她改革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翻转师生角色,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地摄取知识表达观点,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她拓展教学时空,不拘束于课堂上有效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课下拓展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实现知识的深化和创新。
在采访过程中,青老师骄傲地展示了一个有趣的小物件———“点名神器”。一次她在微机原理课堂上无意间提到了自己的点名需求,鼓励学生们根据学习过的知识设计出一套“成品”。果然,班级上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同学就自行独立设计了这样一套“点名系统”,随机生成数字从而实现学号抽点,除了可以设置学号范围还可以显示出学号信息,真真正正地实现了理论知识的落地。
用距离丈量距离,用回答期待未来
“来到重庆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热情!”青美伊老师毫无犹豫地回答,“‘要~得’是我来重庆后学到的第一个词,这种独特的语气,能真真切切感受到重庆人的坦率和热情。”
“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还会选择重科吗?”
“一定,来到重科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对我而言,这里是新的沃土,努力扎根以后也终于伸展了枝芽。”
2400公里的奔赴,是期待过后的肯定,是肯定后的答案!
(田米旗 龚丹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