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农业大学 - 《山东农大报》

一个村庄里的四十年
———读汪冬莲《满川田纪事》有感外国语学院 孙雨婷

作者:孙雨婷    
2024-05-21     浏览(47)     (0)

我与大家分享的书目是《满川田纪事:乡土中国的农民群像》。

汪冬莲作为资深媒体人,以自己的家乡安徽歙县满川田为样本,从相对客观的视角,绘制着近四十年来乡土中国的农民群像。

一谈到农民,相信很多人想到的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面庞黝黑粗糙,双手皮肤开裂。那处在变革时期的农民呢?书中讲述了几十户人家近百人的真实经历。闯荡上海的农民企业家汪户峰,知名茶叶专家汪方艺,县电视台工作的富文,在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城镇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摆在他们面前的不再只有种地一条出路。传统农人正在远去,新时代的农民却迷失在现代化的十字路口。突围与固守,继承与湮灭,乡村又该何去何从?

满川田有以嬉鱼灯会庆祝元宵节的习俗,然而近年由于大量务工人员外出,难以再举办盛大的灯会,一夜鱼龙舞的盛景难见。当地人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比如在打工潮的影响下,农村婚姻市场内部循环被打破,村内单身男青年娶妻困难,村民们生儿育女的观念发生改变;在农业生产方面,传统的精耕细作曾造就中国封建王朝的辉煌,但是在近代与西方工业社会交锋的过程中,中国乡村逐渐破败,近年更由于大量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土壤伤痕累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工业废水灌田,农副产品掺假的新闻层出不穷。

处在变革时期的农民,他们接过农业的大旗,却草率敷衍,他们亦知传统的点滴消融,却无力挽住狂澜,他们知道老路已被堵死,却又不知道去路怎么走。打破困境不只是满川田面临的难题,更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村庄面临的共同难题。

满川田的农民被时代裹挟着前进,他们积极为满川田谋划出路。从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黄山毛峰,经过当地人的加工,在上海已有极高的知名度;女学生解修远拍摄的关于嬉鱼灯会的作品《不嬉不行》,获得搜狐公司 “最佳文化传承纪录片奖”;读书人才桥反哺家乡为村民置办了一套红白事器具,放于汪氏宗祠,供各家借用。满川田的人依旧坚守着这片土地,依旧对这片土地充满希望。

风华正茂的我们一心向学,我们不断地升学,不断地钻研,离心中的城市越来越近,离自己的家乡却越来越远,那曾经滋养我们的一方水土也愈发遥不可及……

时代的接力棒已然传入你我手中,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是否有挑起大梁的勇气,是否有深入乡村发展的决心,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作为农林类高校的学生,我们更应该践行勤耕重读理念,厚植大国三农情怀。鲜衣怒马少年时,乡村振兴正当时,作者用笔墨绘制乡土中国,我们定将汗水播撒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