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学校老师总要求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教导我们只有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出人头地”。正是在他们的鞭策和激励下,许许多多像我一样平民百姓的孩子通过读书, 实现了“鲤鱼跳龙门”。
读书使我们增长见识,变得聪慧、摆脱平庸,读书也让我们修心养性、学会做人处事。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名言实在不胜枚举:老子曰:“识不足则多虑”。北宋著名学者,九岁便能写诗、有神童之称的汪洙在其《神童诗》的开篇两句便是: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皇帝真宗赵恒更是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明将郑成功说:“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中国现代出版第一人、海派出版创始人,清末进士张元济先生曾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读书可以变其气质”。林语堂也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余秋雨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英国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一本好书,好比一次精神的朝圣,读一本好书,好比一次灵魂的洗礼”。乔治·马丁说:“读书可以经历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最早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散文家弗朗西斯·培根在他写的一篇美文《论读书》里,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才、足以长才;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如今,人类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从AlphaGo到ChatGPT,从微软小冰到Sora,人工智能(AI)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解锁、挑战一项项人类曾经引以为傲的技能和专长,我们的阅读方式也从传统阅读、数字阅读、移动阅读,正转到AI引领的智能阅读,并朝着满足人类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方向发展。AI可以帮助我们检索文献,又在短时间内迅速“读”完海量文本,并提炼要点、生成概要,甚至能讲述故事。如此一来,传统意义上的阅读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其实,阅读的功能有很多,正如弗吉尼亚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威灵汉说:“阅读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认知和语言交互的复杂生理、心理过程,需要高度的身心投入,包含了情感体验和意志努力的过程”。作家叶圣陶也说:“‘阅读’二字,阅是目治、心治;读是口治、耳治。眼看,重在思考和理解;口诵,重在感受和体味”。AI固然能帮助我们提升效率,可以将文本抽象、总结,并从几十万字浓缩为几十字,但AI并不能完全替代阅读,它没有感官,特别是阅读过程本身带来的审美体验和乐趣,如科普作品带我们领略自然和宇宙的奥秘,文学作品让我们共情人物的悲欢离合等,则无可替代,也无法像我们自己阅读一样去体验人生起伏、参悟生活真谛。
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主要目的或许已不再是获取知识。一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AI技术为我们提供的个性化推荐、内容摘要等便利,进行深度阅读,提高我们的阅读质量和思考深度,更好地理解书籍内容,享受阅读体验、品味阅读乐趣。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利用AI技术提高阅读效率的基础上,尝试跨学科阅读,阅读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书籍,培养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视野,构建从“跨·阅”到“超·阅”的全过程阅读生态,真正做到博览群书、读书破万卷,并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汇、融合与融通,把自己培养成具有超学科素养和跨学科创新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新质生产力人才,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仍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内部监督委员会委员,东华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