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医学院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人民军队亲自孕育、太行革命老区人民亲情养育的红色学府。自1946年7月1日晋冀鲁豫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开办的护士学校以来,已历经了78个光辉岁月。78年来,长医人始终与伟大的党同心同德、与伟大的祖国同向同行、与伟大的人民同力同为。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是新时代长医人的神圣职责,长医人当永志不忘。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校和医院的光辉题词,是这所高等学府的红色印记,红色印记的主旨内容就是“太行精神”和“白求恩精神”。从题词时间来看,基本上是在1986年左右学校升格本科阶段,以及1996年左右医院纪念创建50周年、迎接国家教委合格评价这两个阶段。对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历史、红色文化,长医人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弘扬和传承。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校和医院的题词,对于长治医学院而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统一展示,绝不可将院校贸然分开。历史唯物主义阐释历史事件,务求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1945年9月,何穆等人受党中央委派,从延安中央医院赴太行山晋冀鲁豫军区开展工作。刘伯承、邓小平亲切接见,交给何穆等人的任务就是两项:建院和办学。医院和学校是晋冀鲁豫军区孕育的血亲同胞。
何穆作为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奉命担任医院的院长和学校的校长。1949年3月5日,华北人民政府令医政字第三号对学校和医院名称、隶属、编制、人员、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都体现了学校和医院是一个亲密的统一整体。此时医院和学校已迁回长治,隶属太行行署管辖,医院的名称为“太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护校的名称为“太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附属护士学校”,医专的名称为“长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科专门学校”。
1950年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医院更名为“山西省立长治医院”、学校更名为“山西省立长治医科专门学校”。薪火相传,实行的是医院院长兼学校校长,先有安柏林、后是魏晓东,院校领导一体化,使医教统一紧密结合。特别是1957年6月,长治市专员公署批复下达了学校和医院联合制订的《医教结合实施方案》。专员公署批准的医教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促进了医院和学校事业相辅相成、健康发展。“医教结合”是院校创办和发展的光荣传统,弥足珍贵。
学校1958年9月升格为“晋东南医专”,学校和医院成立了统一的党委会,游景秋编制在学校任党委书记,学校和医院分别设立了党支部,学校支部书记王林、医院支部书记王广积。党委统一领导、院校一家亲。1961年1月国家实行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总方针,山西省政府将晋北、晋中、晋南三所医专合并到晋东南医专。学校和医院党组织扩大,经上级决定分别设立了党总支。党委书记游景秋主持全面工作,党委副书记王林兼学校总支书记,党委副书记龚守文兼医院总支书记。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学校医院发愤图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教学、医疗、科研、党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1959年11月21日,国家首任卫生部长李德全视察医院和学校,勉励师生发扬太行革命老区光荣传统,做白求恩式的白衣战士。
1986年学校升格本科时,由于医院和学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创办的,与解放军有天然的血缘关系,因此国家教委批准长治医学院升格时间定为八月一日(建军节)。本科首任院长郝思亲由山西医学院调来,主持全面工作。医院设立了“临床部”,学校临床教师归临床部管理,党组织也归医院党委负责,福利奖金全由医院发放,与医院职工同等对待。1996年国家教委合格评价时,执行了国家教委、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教高【1992】8号文件,实行“系院合一”的体制机制。如此,国家通过合格评价,明确了附属医院是医学院校的组成部分。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使学校和医院更加有机融合,教书育人、救死扶伤两项职责,教学、医疗、科研三项任务有机结合,为党的教育事业和卫生健康事业做出了更大贡献。
老校长何穆同志1996年9月25日为学校亲切题词:“恭祝长治医学院光荣成立。希望医学院与医院一如既往,同心同德,紧密协作,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为四化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为上党革命老区争光。”老校长的亲切嘱托,当代长医人当念慈在兹。
回首“合格评价”“水平评估”“专业认证”“审核评估”“申硕报告”,回想“校园文化橱窗”“学院院报”“电子光盘”“校园网络”,悠悠岁月情深,党和国家领导人光辉题词皆曾全面展示。教育部专家曾赞许长医:教师可敬、学生可爱、精神可贵、成就可喜。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长医人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坚信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光辉题词作为红色印记,必将在这所红色学府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