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莲仙,博士、教授、卫生检验与检疫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在一线教学岗位上精勤育人十余年,多次被毕业生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除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外,她积极指导大学生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累累硕果。作为系主任,她负责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获批2020年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所主持的教学改革成果“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荣获2021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作为科研工作者,她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约3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0.6。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她指导的2名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科研论文,其中1名研究生荣获2019年度国家奖学金、2020年度热心肠奖学金。
是导师也是“仙姐”
“关心同学们的生活,并且用她自己积极的正能量去影响着我们,是我们成长成才过程中的知心姐姐。”郭莲仙除了扮演着“导师”的角色,她还是学生们口中的“仙姐”。
郭莲仙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家人。学生罗瑜把脚扭伤了,开始大家都以为只是小伤马上会好,过了几天还不见好,郭莲仙知道后二话不说,喊上另外一个学生,两个人就把罗瑜“扛”到了医院,还帮忙垫付了医药费。“仙姐在学生印象里一直都是仙气飘飘、温柔秀气的,那时候像一头雷厉风行的‘母狮子’保护自己的孩子,每次想起都特别感动、特别温暖。”罗瑜说道。“哪位同学头发少了,哪位同学胡子没刮,哪位同学挂科了,郭老师都会关注,让我们在校园里都能感受到亲人一般的温暖。”科研组的学生笑道。
郭老师酷爱科研,思维极快,勤奋工作也让学生印象深刻,学生半夜把文档发给老师,立即就被在线接收了。也正因为她对科研的热爱与勤劳,使她成为了学生口中的“大佬”,她不断给学生们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真心希望学生能在科研工作中学到东西,能有所进步;她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提出新想法并大胆尝试新方法;对学生极有耐心,即使在科研工作中有失误,她也会耐心分析原因并给予鼓励。
“时间管理大师”让好学生“冒”出来
教学、科研、家庭三不误,能很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她是如何做到教科书式的“时间管理大师”的?“在郭老师课题组的3年里,我不仅收获了多篇SCI论文、大学生创新课题,更让我看到了一个优秀的榜样,让我收获到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人生态度。”“让最好的学生‘冒’出来”是很多高校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实践思路。在多年的教学中,郭莲仙博士发现,很多本科生有非常大的创新潜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却并没有让他们“冒”出来。基于这一现状,郭莲仙探索出了一套选拔创新人才和个性化培养的方案。选拔入组的同学,首先会经过一年的科研素养培训,在此期间,郭莲仙老师通过学生文献汇报和完成小作业的情况,对每位学生的特质进行剖析。到了第二年,这些“学成”的学生就被分配到各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有一个科研课题,并由一名研究生和高年级的本科生带教,共同完成一项科研项目。经过几年积累,在郭老师的课题组中,形成了一个全生态、梯度分明的科研群。
目前科研小组里有来自5个年级、3个专业的近30名本科生,在她的带领下,这些学生取得了很多优秀的成绩。自2018年以来,本科生参与发表了17篇高水平的论文,有的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高水平论文。
潜心做“接地气”的科研
郭莲仙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从事冬虫夏草染菌机制的基础研究,来到广东医公共卫生学院工作之后,她不断地积累与求变,将自身专业背景和公共卫生领域相结合,终于成功地将研究转向了卫生毒理学/食品卫生领域,提出将肠道微生物运用于环境重金属解毒的新思路。经过3年多的“蛰伏”,逐渐在这一领域有了可喜的成果、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还获得了专业媒体的报道。
在经历了几年艰难的转型期后,她意识到科研工作靠个人单打独斗很难做出大成果,一定需要建立团队。于是在取得阶段性科研成果后,她积极邀请年轻教师加入她的研究团队,一块做“接地气”的科研。“非常感谢课题组的经历,统计专业的我在考研复试中将在组学习、科研的经历说了以后,非常地加分。如果师弟师妹们想考研,一定要把握好在课题组提升自己的机会,也一定会有收获的。再次感谢郭老师!”课题组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在群里跟大家分享自己喜讯和经验,在郭莲仙老师的带领下,从一个科研爱好者走上科研的道路。
郭莲仙说:“大学老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科学研究做得出色,可以改变世界,还可以培养优秀的学生,不断为推动社会进步发挥光和热。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辜负每一名有上进心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