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要教避险方法,也要学减灾技术! ”
我校“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揭牌成立

2024-05-15     浏览(205)     (0)

本报讯 在第16 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我校“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揭牌成立,来自我校和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不仅学习了如何在地震到来时有效避险,还通过沉浸式体验,学习了防灾减灾急救知识,感受科技为防灾减灾带来的作用。

党委常委、 副校长陆伟东与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工程师路宏伟共同为“防震减灾科普基地”揭牌。 该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由“江苏省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与“南京工业大学立德楼”两个部分组成。

活动当天, 与会师生在江苏省土木工程与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中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实验。地震模拟振动台上,8 层高的现代木结构在经历了破坏度为 8 度的罕遇地震后,没有受到任何损坏。 “传统木结构——榫卯结构的节点是其薄弱环节, 所以我们在面前的这个现代木结构——8层木框架结构的节点中采用了钢筋植入等方法, 使其能承受更强的承载力。 ”我校土木工程学院万里老师介绍,20 年来, 我校现代木结构团队对现代木结构进行了多次技术更新和创新,研发了木结构构件工业化制造工艺,系列木结构构件及其连接技术,木结构防火、抗震、防腐、防蠕变等新技术, 开展了大量工程应用,“这些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为大学生开展各类先进复杂工程结构防震减灾实验和科研奠定了基础。 ”

作为防震减灾科普基地第二个重要载体, 我校立德楼采用先进的隔震设计, 该楼是我校与无锡圣丰建筑新材料有限公司深度产教融合的结晶, 所用隔震支座全部由圣丰公司公益捐赠。 南京工业大学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陈君瑜小朋友惊讶地发现, 与井盖差不多大小的隔震支座竟然能保护房屋建筑免受地震破坏性影响:“我们在学校经常参加抗震避险的演习, 但今天来南工大实地参观了解防震技术后,才真正明白强大的科技力量,能大大减轻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

“今后, 我们将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基地的作用,‘打开门’请更多学校的同学们来参观、体验和学习。”我校土木工程学院教授、人事处处长王曙光介绍,我校一直在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事业的发展,“走出去”到中小学、社区、工厂等基层一线,为广大群众普及防震减灾科学常识和技能。

“防震减灾事业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一线是公共安全的主战场, 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事业发展,促进学校、社区、工厂等基层一线广大群众进一步掌握防震减灾科学常识,进一步掌握防震减灾基本技能,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地震局震害防御处副处长方毅说道。

“我校防震减灾科普基地较之其他防震减灾科技馆和科普平台的建设具有高水平人才聚集、 科研基础扎实等突出优势, 这也是我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坚固基石和动力源泉。”陆伟东希望基地的成立能为大中小学生群体搭建一个学习科技知识的平台, 为他们埋下用科研服务社会发展的种子,并借此促进学校科产教进一步融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活动现场,江苏省住建厅、省地震局、省科协等部门专家共同参与。 汶川抗震救灾专家、我校教授胡夏闽、陆伟东等为大家分享了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到现场开展应急救援、 建筑物安全鉴定、 灾害评估和工程震害科学考察等工作。

与此同时,包括情景相声、地震避险连环画、科普知识有奖竞答等在内的系列创意活动相继开展, 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了防震减灾急救知识。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