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海南省人民医院 - 《海南省人民医院》

很多娃中招!家长该如何应对?

2024-03-01     浏览(119)     (0)

本文介绍了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致病微生物,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治疗方法包括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去人群密集处、勤洗手、讲卫生等。


气温不断降低,这个冬天,支原体、腺病毒、流感病毒...

逐个登场,儿童频繁出现持续发热、咳嗽等症状,新晋网红“支原体肺炎”,让家长们谈之色变。

了解它

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致病微生物,可以独立存活的最小微生物之。肺炎支原体是属于支原体的一个类别。由支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为主。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在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的分泌物中均可携:带病原体,潜伏期1-3周。

肺炎支原体作为一种常见的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可侵犯上呼吸道(鼻、咽、喉)和下呼吸道(气管、主支气管及肺内的各级气管。儿童作为易感人群,以肺炎支原体感染常见,但肺炎支原体感染≠支原体肺炎,只有当支原体感染累及下呼吸道,侵入肺组织时,才可能出现肺炎支原体肺炎。

识别它

肺炎支原体弓|起的肺部感染不仅会引起高热,还会出现剧烈咳嗽(早期有阵发性刺激性干咳)、咽痛、气促、喘息,而且在退热后咳嗽还可能持续1-2周。肺炎感染的早期,肺部体征可能不明显,可通过肺部影像及特异性抗体检查协助诊断。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人体会产生血清抗体,包括IgM、IgG、 IgA类抗体。其中,IgM抗体测定,可作为早期感染的诊断指标。血清中抗体的滴度≥1: 160时可认为近期有支原体感染。

IgM抗体一般 在感染后4- 5天出现,3-4周浓度达到高峰,持续时间长达1-3个月甚至更久,所以感染支原体后,短期内无需复查IgM。

抓住它

“医生说我孩子肺实变了,听起来好可怕,我该怎么做?

这里的肺部实变是指因感染支原体、衣原体或者合并其他致病病原体,导致大量的渗出物积聚于肺泡腔内,使肺泡含气量减少的一种病变,造成影像学上的“白肺”,和重症感染所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双肺弥漫性病变的“白肺”是两个概念。

支原体肺炎影像上的“白”,主要还是肺内炎性渗出阻塞气道所致。“肺实变” 了也不可怕,病原学诊断明确,予规范的抗感染、药物祛痰、辅助治疗及麻醉下行“纤维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术”,家长还可通过拍背排痰的方式,肺部实变可得到大部分或完全吸收,基本不会引发生命危险。

治疗它

治疗肺炎支原体目前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阿奇霉素疗程3-5天,重症者7天,可间隔3-4天后开始第二疗程,总疗程依据病情而定。规范抗感染治疗72小时后体温无好转,则需注意可能存在耐药性,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换药。

对耐药支原体肺炎有确切疗效的药物有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四环素类代表药物如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该类药物可能导致牙釉质发育不良,出现俗称“四环素牙”,故仅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8岁以下儿童使用需充分评估利弊,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喹诺酮类药物常用的有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必须在医生建议及指导下使用。

躲避它

肺炎支原体目前无有效疫苗接种,但作为一种常见呼吸道疾病,我们应做到:

避免去人群密集处活动,可适当空旷户外锻炼,增强体质。

勤洗手、讲卫生,保持社交距离,必要时戴口罩。

均衡营养,不挑食,保证足够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

及时接种流感疫苗,避免病毒参与“混战”。

肺炎让人害怕,不忽视,不焦虑,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及时就诊,合理检查,积极治疗。

(儿科门急诊 郑惠心 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