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是一本书,碑刻应该是这本书最直观的载体。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永州迎来送往了无数的才子、文人、政客,这为永州凭添了丰厚的文化积淀,由此衍生出的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女书文化、古农业文明等足以让永州这“一本书”沉甸甸了。岁月如斯,才子文人们的身影在时光的流逝中灰飞烟灭,只在一块块的石碑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记,让人循着古人的踪迹又回到了历史,这就是永州的碑刻文化,而朝阳岩石刻就是唐中期由元结开创的一处摩崖石刻群。
朝阳岩石刻位于朝阳岩公园内,它是一处天然的石灰岩溶洞,乃永州千年名胜之地。自唐以后,历代游人题咏刻石朝阳岩者甚众。其中的名人名作名书,尤其光芒四射,夺人眼球。诸如宋代的周敦颐、陈瞻、黄庭坚、蒋之奇、邢恕、张子谅......;明代曹来旬、乔恕、陈铨、何诏、张勉学、王瑞之......;清代何绍基、彭而述、李敬、王夫之、刘道著、王元弼......;民国望云亭、李明轩、黄钺、萧昌炽、蒋崇钦、刘岳钟等。他们的诗、铭、题名石刻,都是声名显赫,芳泽百世的精品,可谓流派荟萃,异彩纷呈。岩内尚存自唐以来历代名人石刻150余处,八十年代辟为公园后,在周围山上种植大片树木,还增添了花圃、水湖,经过装点后更显绚丽多姿,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朝阳岩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光景呢?让我们跟随着古人的视角一起去看看吧。朝阳岩故址现位于湖南科技学院东侧,市内13路公交尽头,潇水西岸的朝阳岩公园内,山光水色、风景秀丽,古木青郁浓荫,风光旖旎,每当“朝暾初升,烟光石气,激射成彩,有“朝阳旭日”之称,为永州八景之一。
由岩顶循石级而下至入口为上洞。洞口岩壁镌“何须大树“四个大字,系民国四年零陵镇守使望云亭题。洞口有清湖南巡抚吴大瀓题刻石碑一块,右侧石壁有广西巡扶林绍年诗刻。
清咸丰、同治年间,杨翰任永州知府时,于其东侧石上补刻元结《朝阳岩铭》及《游朝阳岩诗》,字为篆体,由当时书法家邓守之所书。又于西壁补刻宋黄庭坚《游朝阳岩》诗及其画像(均保存完好),并建”篆石亭“一座,站在亭前南望远山如列翠屏,潇水从翠屏中百折而来,别有一番风趣。“篆石亭”因年久失修,一柱歪斜,大部瓦片失落,行将倒塌。1957年省文化部门拨款,由零陵县文化科委托零陵县建筑公司修缮,并增设楼梯走栏。1981年又由省文化厅拨款,永州市文化局主持委托朝阳公园修缮,此次将亭顶的黑灰色瓦换成黄色琉璃瓦,使这座高十米的重檐山顶游亭,映于青山绿水间,更为幽美。
穿过上洞,沿一小口继续拾级而上,直达岩顶,这便是零虚山。而零虚山之名,始于明万历永州知府丁懋儒,他在《零虚山记》曰:“朝阳本山,创名曰‘零虚山’。凡零陵对江西岸,一里之内,下皆空峒,山泽通气,匪虚而何?山有定名,则自朝阳而下,皆属之零虚,群玉不得而支之也。”零虚山倚江而立,东北面是高达数十丈的悬崖峭壁,茫茫潇水自东南而来,遇崖北折而去,崖下形成一个深潭。每当春夏时节,潇水漫涨,洪流滚滚,直没下洞,水石吞吐之声,宛若洪钟;层层巨浪,如似沙场走马,浩浩烟波,气势恢宏。
又上洞出,沿崖而下,有岩磴数十级,至尽处即中洞。此洞又名“流香洞”,左右石壁如半环,有泉自岩腹出,水色清冽,水声淙淙,泻入潇水,冬夏不涸。前人仿曲水流觞遗意,就岩右涧底凿石为回曲,用以泛觞。洞口岩壁镌“朝阳岩”三字,为宋嘉祐五年(1060)张子谅书,题记,还有“朝阳洞”三字及宋书法家米芾“秀岩”题刻。洞内左右壁刻有元次山的《游朝阳岩》及柳宗元的《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诗,与其旁明嘉靖间通判肖干诗刻相仿,前人断为摹刻。还有程灏、周敦颐等题名,及清同治元年(1862)何绍基诗刻等。
中洞左稍上有洞为侧洞。岩石壁有明代人补刻柳宗元《渔翁》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字迹清晰可辨。
据史料记载,在朝阳岩附近,亭台最多时曾达16处之多,但今天除篆石亭、思柳亭外,其它均已不复存在,大多被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回头向东眺望,旧时的城郭已不复存在,而鳞次栉比的高楼拔地而起,南津渡大桥与东风大桥,犹如两道彩虹横跨在潇水河上,那来来往往的五颜六色的车流,宛若灿然开放的山花,看这情景,我们发现一个富裕繁荣的新永州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