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春季心理养生,你不知道的小秘密

2024-04-24     浏览(55)     (0)

《黄帝内经》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我们也要“推陈出新”,顺应时节变化,发掘春天养生的“密码”,把体内藏了一个冬天的寒、湿、热等病邪发散驱赶出来。

春季阳气始生、万物以荣,人体的阳气也渐渐充盈,肝气更加旺盛,容易让人情绪高涨、烦躁易怒。人们往往更容易出现失眠或嗜睡、健忘等情况,以及情绪不稳定、食欲不振等症状。其实,这些心理变化的出现与春天的到来密切相关!

一、为什么春天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1.春季对应肝。春天是肝气生发的季节,肝主疏泄,具有调畅人体气机的重要功能。然而,由于春季冷暖交替,温度和气压的快速变化可能影响肝气的疏泄,导致气机不畅。因此我们可能会感到烦躁、易怒或情绪低落等。

2.春季气血运行容易被抑制。中医认为,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春天气压低,空气流通不畅,人体的气血运行也会受到影响,导致心情不畅、情绪波动。所以,我们要多出去走走,呼吸新鲜空气,让气血运行顺畅,心情自然就好起来。

3.生物节律不适应过快的改变。人体的生物钟和作息规律可能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变化,导致阳气升发不畅,进而引发失眠、食欲不振等。

二、我们应如何顺应春生之气?

1.饮食温补,减酸增甘

从中医角度来讲,春天肝气升发,若肝气升发正常,人即安和;倘若肝气升发太过或不及,则易引起疾病。所以春季养生以养肝护肝为主。

我们可以适当食用一些酸性食物,如醋熘牛肉(醋酸)、柠檬手撕鸡(果酸)和米酒鸡蛋汤(发酵酸),这些食物不仅口感鲜美、开胃下饭,而且有助于调理肝胆、润肺保肝,搭配萝卜、韭菜、荠菜等辛味食物,还有利于生发阳气、补益身体。

2.起居有时,补中益气

现下,我们容易犯“春困”,应顺应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合理安排睡眠时间,补充氧气,调节精气神。同时坚持户外活动,如踏青、野炊、爬山等,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陶冶情操。

春天是多种流行性感冒易发的季节,所以一定要做好“春捂”。“春捂”可以遵循“815”法则:昼夜温差大于8℃,可以稍微穿薄一点但下身裤子不能减;如果连续三天温度差都在15℃以上,则不用再“捂”。“春捂”的时间一般为1-2周,依照不同地区气温和现实状况有所调整。

3.穴位养生,疏肝解郁

肝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若肝失疏泄,容易出现失眠、胸闷、急躁易怒、消化不良等症状。下面分享4个穴位,常按揉可疏肝利胆。

太冲穴——平肝息风,清热利湿

日常按摩:以大拇指或者食指的指腹按摩5-10分钟左右即可,也可用棉签来代替指腹。

合谷穴———配合太冲,疏肝解郁开四关

日常按摩:拇指立起,以指尖点按在合谷穴处,适当用力,直至有酸胀感,并轻轻揉动,持续约3分钟,换另一只手操作。

足三里———调理脾胃、滋养肝脏

日常按摩: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酸胀、发热的感觉。

看完养生秘籍,是否感到豁然开朗呢?让我们在这个春天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一起健身养心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