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华大学 - 《西华大学报》

用汗水浇灌梦想 用热情浸透青春

—— 西华研究生学习生活日常纪实

2024-03-30     浏览(160)     (0)

踏上考研路,便只顾风雨兼程。时节如流,考研人换了一批又一批。研究生的生活究竟什么样?在西华读研会遇到怎样的精彩?今天,本报带领大家走进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看看西华研究生精彩学习生活日常。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21级研究生梅森:

专注自我 研究之路不设限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先进,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正是如此,梅森选择留在西华深造,继续探索食品与生物工程领域。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方向分别为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与医药、农业。梅森的研究方向是农业,他所研究的课题“郫县豆瓣风味研究”,正是学院的特色之一。

回忆过去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梅森说:“我的生活较单一,每天实验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就是日常。”和本科生活相比,梅森认为研究生生活会少一些游玩的乐趣,但多了一份充实。做实验、数据分析和写论文成为他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梅森说:“研究生阶段需要更多文献及知识的积累,最主要的是锻炼科研思维、处理问题的思考方式、与导师同学交流的逻辑等。”为此,梅森更加努力学习。

梅森如此,其他同学亦然。学院的学术研究氛围十分浓郁,在实验室里,总能看到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学生身着白大褂认真做实验的身影。实验以外,同学们会积极交流讨论最新成果及学术前沿动态。许多同学在导师的带领下成功发表多篇SCI论文,良好的学术氛围弥漫着整个学院。

作为一名研三毕业生,梅森申请了南昌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并成功被录取。他希望自己能够保持热爱,不忘初心,在食品工程专业继续深造。同时,他十分推荐各位学弟学妹报考西华,他相信,在如此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下,每位学子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2021级研究生赵茁会:

有效整合资源 专注自主学习

 



作为一个成果丰硕的平台,西华大学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注重国际化和创新,采用“国内外知名学者+导师+研究生团队”的培养模式,强调理论与课题研究的结合。对于同学们而言,研究院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舞台。

“在老师们的鼓励下,我们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和实践项目,不仅能够提升专业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赵茁会说,“我们还经常举办学术研讨会,同学之间分享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获取的前沿信息。”通过团队间的交流合作,她获得了许多启发。同时,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同学们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课题研究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碰撞思想,激荡热情。”赵茁会表示会继续在学术领域深耕,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赵茁会说:“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打下坚实基础,还要明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研究生生活更具自主性,需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明确研究领域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实地调研。”国际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的研究生拥有独立的教研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位。“学院在大力培养我们的同时,我们也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她说。

研究院还会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分享交流。“许多个周末,大家都是在研讨交流中度过。我们在扩展学术视野的同时,也对研究领域进行更深入地了解。正因为如此,几乎每个学生都积累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她说。

谈及未来规划,赵茁会说:“我们平时的学习模式比较接近工作氛围。因此在课题研究中,同学们不仅提高了学习研究的能力,还进一步锻炼了实践工作能力。”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研究院老师们都会给予同学们积极指导和帮助。研三期间,老师会帮忙联系优秀单位或企业,为同学们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对于想要继续深造的同学,老师会推荐去知名高校读博深造。对于赵茁会来说,这些机遇十分珍贵难得。把握时机,为未来打好基础,这是她给自己的规划。

 

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2022级研究生彭磊:

潜心钻研 脚踏实地出成果

 



“西华大学前身为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农机专业是我校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学校高度重视农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设立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并聘请中国工程院罗锡文院士为特聘院长。研究院聚焦现代农业装备,服务于‘三农’建设。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参与实际的农业项目,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当被问到选择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深造的原因时,彭磊大方自信地说。

“研究院研究方向涵盖现代农业装备的关键技术和应用,研究主题与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紧密相连。通过这些研究,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彭磊说,“此外,研究院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信息检索培训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研方法。

此外,彭磊表示导师为自己的研究学习提供了很大帮助。“在导师的指导下,我选择以无人驾驶农机为研究方向。学习过程中,导师给了我必要的研究资源,还带着我参加相关领域学术会议,充分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彭磊说。在导师的悉心教授下,彭磊的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无论何时,他与导师讨论研究进展和困难,导师都会及时给予他反馈和建议。“学术研究之余,导师还关心我的个人成长和发展,鼓励我参加各种活动和项目,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彭磊的语气中充满了感激与自豪。

与本科学习相比,彭磊说:“研究生学习方式更加独立和自主,也更加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以及时间管理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完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身份转变,彭磊分享了自己的经验:“首先要提升学术能力,加强对研究领域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和技巧,同时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是积累学术实践经验,对于学术研究和未来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最后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调整身心状态以应对学术挑战。”

提及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彭磊脸上洋溢着骄傲。研究院内浓厚的学术氛围深刻影响着他,师生间互相帮助,共同成长。彭磊寄语学弟学妹们:“研究生阶段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不懈,是成功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研究生廖灿:

心有所向 路必不远

 



秉持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热爱,廖灿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在这里,她潜心学习,奔赴热爱。“西华马院拥有一批资深的学者和优秀的教师团队,他们在相关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老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廖灿说。

学院的研究项目通常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方向展开。研究中会选择某个具体的理论问题、历史事件或现实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索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影响和意义。“例如,学院依托四川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中心和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经常组织研究生们开展实践考察、理论研讨等多样的学术活动。”廖灿说。

为了保持研究进度,学院会定期召开组会,分享研究进展、讨论问题、交流心得。在组会上,大家可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接受导师和同学的点评和建议,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学院导师们不仅在学术上给予了我们指导,而且在人生规划上为我们提供了建议,我非常感谢他们。”廖灿说。

对于要考研的同学,廖灿认为在本科阶段不仅要深化专业学习,掌握学科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还要积极参加相关学术活动,保持对学术前沿的敏感度。在成为研究生后,也要合理规划,在提高自身学术素养的同时制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

此外,廖灿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要报考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首先要确认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浓厚的兴趣,其次要提高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进行学术研究打好基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学习状态,坚定信念。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欢迎大家!”廖灿说。

 

航空航天学院2023级研究生潘安琪:

把握时机 学习生活张弛有度

 



作为研一新生的潘安琪,上课之余,她会在工位上进行与研究方向相关的知识学习,并完成老师安排的项目与学术任务。智能空地融合载具及管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设在西华,平时有师生来学习参观,她便负责空地立体交通仿真及管控研发平台的讲解。潘安琪感慨道:“我很感激老师给予我这个锻炼的机会,经过讲解,我对平台的仿真软件操作得更加熟练,对空地一体协同系统的认识更加深刻。”

日常,学院会举办航空航天相关的学术讲座,通过这些讲座,潘安琪能及时了解到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丰富了学术知识的同时,开拓了科研视野。在生活上,学院十分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辅导员还会和我们一起进行体育锻炼,会帮助我们放松心情。”潘安琪笑着说。

“航空航天学院研究氛围非常好,同学之间会互相讨论自己研究的课题。导师与我们在一间办公室,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直接问导师,很方便。学院的老师们对我们也非常关心,会给予我们很多鼓励。”潘安琪说。

“做研究时难免会出现不懂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导师会给我指出方向,用另外的问题来指引我一步步找到正确的方向。”潘安琪说,“这对我有很大启发,让我明白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换种角度去想,不必将自己困在同一个思维里。换一种思考方式,也许会有很大的收获。”

 (学生通讯员 王凤 谢明希 徐佳欣 游佳林 吕凯丽 吴彤 侯欣 徐怡瑶 黄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