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整版聚焦报道《这些年轻人为何“词穷”?如何找回表达能力》一文中指出,“过半受访青年感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现在不少年轻人迷恋短视频,习惯了用浅白的网络语言进行表达。”短视频语言“短平快”的表达方式正在逐渐取代深度思考,“感官刺激”正在逐渐取代理性思维,这慢慢造成了现在年轻人的“词穷”,还可能破坏个人逻辑思维使理性思考缺失,青年一代在享受网络福利时,应警惕网络时代对我们逻辑思维造成的冲击与破坏,做能思考、会表达的大学生。
从学习视角来看,当代大学生常常通过网络媒介浏览文献,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让我们常常不知道经典为何物,在跟随时代步伐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似乎把那些经典的、基础的知识弄掉了。就像当我们夸奖一人时,几乎想不到“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之类的经典,只记得“YYDS”等网络用词。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中提到“科技进步重新组织了人们说话的方式,而语言为我们思考提供了工具,这意味着我们的思考方式也在被重构”,我们常使用的网络用词作为一种“缩略语”会限制人们对这个词背后实质内核的思考,让这些词仅成为掀起短暂热潮的梗。长此以往,将迫使我们的学习能力下降,带来思考的局限、语言的封闭,让我们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渐渐失去自我。当代年轻人应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阅读上,去读和专业有关的经典、去了解各个学科的知识,在阅读中积累基础理论、在阅读中思考,以此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从社交视角看,我们总在网络如鱼得水,线下局促不安。这是因为,网络看似把人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实则将彼此推得更远。首先,网络平台简化了社交程序,一个符号就可以传达话语,可线下交流无法借助符号、表情包,而我们又长期缺乏表达,便易感到词穷无力。因此,人们更喜欢线上交流,省时省力。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淡了。其次,网上聊天,我们的话语被反复斟酌修改,都有着完美人设;可线下,我们没有修改的机会。所以,常有“人设崩塌”出现,每一次都冲击着人们之间的信任,使彼此疏远。
从人类情感和合作考虑,我们应以线下社交为主,以网络联系为辅,与他人建立真实友好的社交关系。平日里,可以组织班级团建,增加彼此的了解;可以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放下手机、扩大社交圈;去和仅靠网络联系的老友见一面;在网络结交新友时,保持自己的警惕,去思考、去辨别。
从社会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我们“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其中“青年强”包含着“创新能力”。可现下,网络平台几乎侵入了我们方方面面的生活,人们的吃穿住行都受网络潮流的影响,大家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随网络热潮成了习惯。生活中的小事我们常寄托于“网络风向”,不愿思考创新,又怎能在大事中迸发创新呢?社会与祖国的发展前行,离不开人们的思考、学习、承担。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生逢其时定担其责、有所为。
愿从此刻起,我们都保持思考,警惕网络媒介破坏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做一个在学习、有思考、懂担当的青年学生。(文/溪山融媒中心学生记者 田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