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切的期盼中,学校党委主管主办的《潍坊医学院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正式更名为《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报》。
自1986年10月10日创刊以来,校报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学校的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夯实了优秀的思想文化阵地。
回首校报38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昌潍医学院报》到1987年10月更名为《潍坊医学院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9年3月10日总第213期起,启用国内统一刊号CN/37-0842(G),再到今日之《山东第二医科大学报》,从散发着墨香的纸质报到方便快捷的电子报。一路走来,校报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是学校历史发展的见证者,是学校改革创新的参与者,得到了历届领导和诸多师生医务员工持之以恒的关心、支持以及各位编辑人员的艰辛劳动,在此一并致谢!
翻开一本本厚厚的合订本,校报将学校发展中的重要节点的文字和图像都深深镌刻在了历史的纸张上。无论是校址的搬迁,还是校名的更改,都成为校报中永恒的记忆。在服务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校报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和超越,从不定期、月报、双旬报、半月报、旬报到周报,校报信息量不断扩大,内涵和质量显著提升,从黑白报到彩印报,版面视觉更加美观,成为沟通学校和社会、教师与学生、教学科研与其他工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为服务和稳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以及学校整体改革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校报形成了一支精干的编辑队伍和专兼职结合的记者队伍,也培养了一届届优秀的学生记者,办报质量不断提高。先后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十佳校报”“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校报”和“潍坊市十佳报纸”,连续五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级报纸”。出版《白衣丹心》《高校校报理论与实践》《教育的温度》《融媒体时代下高校校报发展途径的创新研究》等论著十余部,先后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承担多项科研课题。本报记者多件作品被《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等新闻媒体刊发。除获山东省新闻奖、省教委、省卫生厅新闻奖外,还先后获中国报协好新闻奖、山东省高校校报研究会好新闻奖若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校报作为学校党委行政的喉舌,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勇担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使命。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在媒体融合发展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校报率先开辟“大融合”新闻宣传路径,编辑实现了纸媒和校园网络编辑的双重身份定位,同时启动院报微信公众号、校报电子版在线阅读等,致力于高校育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构建研究。校报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持续记录着学校铿锵前行的步伐,团结汇聚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奋斗热情。
新起点,新未来,新征程。学校步入医科大学行列,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也为广大师生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和舞台,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加美好的愿景:把学校早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让我们深耕不辍、守正创新,勠力同心、勇毅前行,把校报越办越好,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