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滨州医学院 - 《滨州医学院报》

辅导员在“三全育人”中的角色定位与实现路径

2024-03-28     浏览(89)     (0)

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辅导员身份的演进变化,如何正确把握辅导员的实际角色,特别是在新时代构建高校“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育人使命中,找准辅导员在“大思政”工作队伍中的角色定位,进而在破解现实困境问题、实现身份认同的基础上明确主体性的建构方向,既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前提,又是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作出清晰回答的思政工作课题。

“三全育人”基本原则下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在“大思政”格局中,辅导员应该如何找准角色定位,是立德树人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保证。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视角中,结合“三全育人”的内涵意蕴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要求,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和把握辅导员在“大思政”格局中的角色定位。

全员育人中的主导者。作为育人主体的辅导员,是学校中离学生最近的人,主责主业就是立德树人。同时,辅导员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攻手,是高校党委工作的传达者,知晓学校的整体工作部署,同时与各职能部门、专业教师工作联系密切。整体而言,辅导员在整个育人工作队伍中理应处于主导者的角色。

全程育人中的统筹者。作为职业化发展的辅导员,全程陪伴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个阶段。辅导员要历经高校育人时间轴上的所有环节,还要统筹不同育人主体的育人工作。辅导员要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为学校在学生不同成长阶段育人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保障。

全方位育人中的串联者。作为专业化建设的辅导员,既熟悉各个育人环节的内容,也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在全方位育人格局中,发挥着一种串联者的角色。一方面,要把各种类型的育人载体和实际工作内容串联起来,形成自身的核心工作体系。另一方面,要把其他育人主体和学校整体育人环节上同一个层面的内容联结起来,发挥育人的叠加和集聚效果,实现“因地制宜”。还要根据当下形势的发展、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变化特征,把某一项或一类内容做深做优,实现“因时制宜”。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育人角色实现的现实困境

正确认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建构辅导员的育人身份认同是充分发挥辅导员作为思政工作骨干作用的逻辑起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实现“三全育人”中的角色定位还面临以下诸多现实瓶颈问题。

对角色定位的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对自身作为“育人”重要主体的认识存在偏差。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以及诸如就业、学风等工作的量化考核倒逼压力,使得部分辅导员会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这些能有效评价的“育才”方面,而对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等不容易评价的“育德”方面着力不够。另一方面对自身在“三全育人”中重要角色定位的思想认识偏差。表现为夸大和忽视其他育人主体作用,辅导员作为“三全育人”的专门育人力量,理应发挥好主导者、统筹者和串联者的作用,充分调动和激发其他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和优势,在实践上促进“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的健全完善。

履行角色使命的能力素质有欠缺。辅导员的育人水平既包括信仰信念的力量之源方面,也包括人格修养、沟通方法等方面。履行好“三全育人”中的职责使命,除了必备的同理心、洞察力、学习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运用新技术载体的能力等技能素养外,更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辅导员育人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有着自身规律的循序渐进的培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就完成的。这就导致了短时间内辅导员育人水平和能力不能及时提升跟进到足以应对新情况和处理新挑战问题的现实困境。

现实中辅导员双重身份下的实际角色对核心角色有消解。作为专职育人力量,辅导员要履行好育人的职责使命必然需要对学生投入充足的个性化关照时间。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面对诸多的事务性管理服务工作,尽管这些工作也是辅导员熟悉、了解学生的重要契机,是辅导员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载体内容,但这些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削减了对学生的个性化关照时间和精力,进而影响着辅导员育人能力的提升。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育人角色实现的有效途径

当前的现实困境问题基本可以归纳为思想认识、能力提升、边界划分等几个方面。破解或平衡这些矛盾问题,实现辅导员由外在的身份认知到内在角色认同的建构,至少要在以下三个关键点位着力。

增强辅导员育人工作的使命体认。作为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政治素质是首要的和核心的素质,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引领是首要和核心的使命担当。要落实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要求,搭建和畅通辅导员事业发展平台。要选树榜样、培育典型,不断激励辅导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责任。要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辅导员表彰宣传活动,展示他们甘于奉献、境界高远的感人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带动广大辅导员学习榜样精神,汲取奋进力量。要加强辅导员职业文化建设,构建辅导员事业发展共同体。要持续培育和凝练辅导员育人工作核心理念和事业价值观,形成辅导员坚定育人事业追求的价值取向引领,提升辅导员队伍的育人事业归属感。

加大辅导员教育培养资源支撑和供给力度。要围绕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根本任务,抓好辅导员队伍的理论武装,不断加大辅导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培养力度,在真正落实落细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要提供“学科”资源,夯实理论基础。建立重大热点问题应急备课制度,落实好覆盖辅导员的定期思政研修和攻读学位制度,从政策设计上激励辅导员积极提升思政理论水平。要提供“平台”资源,提升技能水平。通过老带新、传帮带,在优秀辅导员的带领指导下学习技能。要精心谋划和设计包括遴选、对接、指导等在内的具体环节,真正实现“老”辅导员愿意教和“新”辅导员愿意学。要积极组织各类技能大赛,在比中学、赛中练,在比赛竞赛中检验和提高技能。

着力破解育人职责边界划分的相关问题。要建立和完善程式化工作流程和应对路径方案。事务性、常规性工作要有明确的处理流程,落实到部门、明确到个人。突发性各类事件要有应对预案,针对部分工作“流程”不合理,“路径”不明确的突出问题,需要明确规章、流程再造。要探索发挥学生事务中心的最大作用。当前设立学生事务中心的高校,基本实现了高质量办理日常学生事务办理的目标,也有效缓解了辅导员事务性工作压力。要借鉴此思路,重视发挥学生事务中心的重要作用。要挖掘整合校内资源,统筹协调实现资源共享。要深入挖掘利用育人资源,如课程思政的优秀育人成果、行业或专业院校的思政特色等,提升思政工作针对性;要整合建设各类管理资源,探索实行各育人主体有效信息的网络系统化,实现思政工作的精准化。

第一临床医学院 刘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