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 《华南铁道建筑报》

强企路上,“新”是重头戏

作者:□  刘胡    
2024-04-02     浏览(187)     (0)

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抓住关键点,包括产业升级、制度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生态营造。通过创新和优化管理,企业可以释放管理效能,培养专业化技能人才,激发职工创新的活力。同时,建立容错免责机制,鼓励职工大胆探索,挑战未知。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政产学研用各环节深度融合。


在今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词。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国有企业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走好新征程上的强企路?笔者认为,抢占“新”机是破题关键。

要想“新”,产业升级是落脚点。要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建筑行业特点,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下好产业部署“先手棋”,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新能源、新型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推动企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实现“破圈”发展。同时,也要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性研究,打造创新梯队、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攻关核心关键技术,加强科技成果应用,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既摆得了“书架”,也上得了“货架”,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此外,要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新路径,推动三维场景、BIM、集约化智能管理体系等应用落地,释放管理效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开突破口。

要想“新”,制度创新是支撑点。要让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在健全体制、搭建研发平台上下功夫,突出创新引领,不断完善科技规划、科研经费、科技成果转化等管理制度,深入项目施工一线,“问诊”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难题,瞄准断点、卡点,由企业“出题”,“揭榜挂帅”攻坚重大任务,产学研合作凝聚“智慧合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同时,要设置专项奖励基金,加大研发投入外,依托劳模工作室、党员创新工作室、QC成果、“五小”成果等载体,搭建各类创新创效平台,畅通创新资源、创新链条、创新环节三者间的流通渠道,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要想“新”,人才队伍是关键点。企业要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健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和激励机制,突出质量、贡献和绩效导向,营造良好创新人才培育生态,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为创新配备第一资源。“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创新”,要充分发挥一线职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打造创新工作室“摇篮”,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不断充实“青马工程”孵化预备梯队。此外,还应积极探索职工群众性创新活动的新渠道,“企业搭台、职工唱戏”,积极组织职业技能比武、技能大赛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大批专业化技能人才,让职工唱主角、挑大梁,激活职工创新的“一池春水”。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免责机制,鼓励职工大胆探索,挑战未知,为企业集聚创新人才、释放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提供更富营养的沃土。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一场“竞速赛”,更是政产学研用各环节深度融合的“接力赛”,想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不仅需要科技创新“硬核力”,还需要机制体制的“支撑力”与人才“原动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新”提“质”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