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梭,却总有一份酸甜萦绕在心头。谁曾望梅止渴,谁又曾青梅煮酒,循着那份遥远的年轮一路前行,从古至今,我忍不住慢慢地靠近它、解读它,不是烈酒,心也沉醉。
明代祝允明在《首夏山中行吟》中写道:“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乌梅来源于蔷薇科植物梅,多生长于长江流域以南,未成熟时显青绿色,成熟时为黄色。宋代李龙高在《乌梅》一诗中写道:“任君百计相薰炙,本性依然带点酸。”夏季果实将熟未熟时,采摘下来,低温炕焙干,变成黑色,称作乌梅,味极酸。
唐代罗隐有诗云:“天赐胭脂一抹腮,盘中磊落笛中衰。虽然未得和羹便,曾与将军止渴来。”相传在三国时期,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大队人马出征,行军途中天气非常炎热,士兵们四处都寻找不到水源,渴得十分难受,严重影响了士气。突然,曹操灵机一动,大声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很多,甜酸可口,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口水流出,大家加快了步伐,不久大军就遇到了水源,走出了荒原。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望梅止渴”的典故。
故事里的“梅”正是乌梅的原型——梅。“青梅煮酒论英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其实是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果子,梅是极好的食材,好吃的九制乌梅、咸梅、蜜饯话梅、青梅醋、青梅酒等等,都是用梅做出来的。梅除了做零食好吃,经过炮制还可以做成一味常见又好用的中药———乌梅。乌梅,又名酸梅、梅实,性温味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具有生津止渴,开胃通胆的功效。青梅味酸,生津止渴这个容易理解,开胃通胆是怎么回事呢?清代名医黄宫绣解释道:“青梅花开于冬而熟于夏,得木全气,故其味最酸而入胆耳。”肝胆属木,所以得木全气的青梅味最酸而入胆,因而具有开胃通胆的功效。
《本草经疏》曰:“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虚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简单地说,乌梅可以收敛虚火,比如最常见的喉咙痛、口腔溃疡,多数是虚火上浮引起,这时用乌梅“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吸气归元,就是让上浮的虚火虚气回归本元,回到它该呆的地方,而不是像凉茶把这些表现为热(火)的能量干掉。上火,其实就是火不归位,当虚火出现在不恰当的地方,乌梅能够把它们送回恰当的地方。
乌梅以上功效的应用要数治温病的“乌梅白糖饮”,这在民国名医彭子益先生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论述得清楚明白:“温病,虽然是人身本气自病,但必须是人体感受到了大气的疏泄偏颇,从而影响人体内气失衡。”这种失衡其实是一种内在的虚热,身体并没有多余的火,而是肝火、胆火等该降的不降,该升的不升,这时候出现的发烧、体痛,都是因为虚火浮游而出现的症状。所以,温病的治疗方法和受寒邪发烧的方法完全不同,对于上述症状的温病初期,彭子益先生采用的是调整肝木疏泄、外敛浮火,用的方子就是神奇的乌梅汤,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酸梅汤。乌梅除了能收敛虚火外,对吃坏了肚子腹泻的情况也有很好的收敛止泻作用。
由青绿到金黄,再到乌黑,由光滑到皱缩,任风吹雨淋,烘闷蒸炒,时光在乌梅身上留下了痕迹,它却始终有一份酸甜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