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海南大学 - 《海南大学报》

海南大学陈冠铭:

我与南繁热土

2024-02-29     浏览(73)     (0)

他和同事们一起推广设施甜瓜10万亩,年产值超10亿元,成为热带高效农业的典范;他筛选出的哈密瓜新品种“红冠”和“牛美龙”自推广以来,因品质优、丰产性好,深受农户和市场喜爱,成为哈密瓜订单的首选;他积极引导“北花南移”,作为项目主持人推广玫瑰花超过2100亩,成为海南鲜切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位农民的儿子扎根海南20载,用汗水和智慧与脚下的红土地对话,培育出了颗颗南繁科技硕果,为海南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助力,也让更多农户尝到了农业转型升级的“甜头”。他曾19次荣获省部级成果奖励,10余次获得市级成果奖励,先后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三农金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海南省领军人才”“海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海南省优秀专家”等荣誉。他就是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南繁学院)研究员陈冠铭。

扎根田间地头

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2000年,陈冠铭大学毕业就来到海南投身南繁工作。远离繁华都市,地处偏僻乡村的工作地点被前来看望他的同学笑称为“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地方”。陈冠铭却淡然地说:“学农的不就得扎根农村跟农民打交道吗?”很快,在南繁前辈的指导下,他将研究目光聚焦到了哈密瓜上。

哈密瓜原本是新疆的特产,20世纪90年代初,吴明珠院士采用无土栽培,在三亚引种新疆哈密瓜试验成功。如何利用与新疆的季节差,在海南大面积推广种植哈密瓜,为海南农民增收,陈冠铭在前辈的带领下,和同事们开始了技术攻关。

怎么将仅仅在示范田种的哈密瓜转移到大田种植?怎么从无土栽培到有土栽培?怎么把大棚的成本降低?陈冠铭和同事们为此进行一次又一次试验。试验大棚内的温度常年都在40℃左右,但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陈冠铭常常在烈日当空时,进入大棚记录数据。白天泡在大棚基地,查看试验和生产情况,晚上整理数据、查询文献。最终,一套成熟的哈密瓜栽培技术出炉了。陈冠铭毫无保留地将这套技术传授给农民。2005年海南种植哈密瓜的热潮瞬间上涨,从原先的几百亩很快发展到几千亩。一大批农民通过种植哈密瓜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种植面积扩大后,陈冠铭到田里与农户交流更勤了。每年海南哈密瓜的种植季节,陈冠铭经常要来到田里与农户交流种植技术,不断发现并解决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亚求全瓜菜合作社理事长陈求全说:“陈主任把我们当兄弟看待,手把手教技术,饿了就跟我们吃地头饭,渴了就喝地头水,他一点都不嫌弃,还说自己有抗体,不怕病。”

为了结束海南岛没有玫瑰鲜切花的历史,陈冠铭反复试验,最终将玫瑰在三亚试种成功。亚龙湾国际玫瑰谷负责人介绍,陈主任给我们设计实验方案,带领科技人员对土壤进行改良,并利用海南野生蔷薇做嫁接苗,用两年时间挑选了36个切花品种在海南推广。如今,亚龙湾玫瑰谷已发展成为集玫瑰种植、玫瑰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玫瑰主题产业园。产业园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引了众多周边村民入谷就业。

“搞农业科研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汗水和劳动”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切科研项目要靠事实说话。”这是陈冠铭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从事科研工作的准则。为了获取第一手的农作物试验数据,他时常像一个农民一样,成天泡在田里。

陈冠铭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忙起来的时候,一天24小时分为三部分,白天像农民一样泡在试验基地,查看试验和生产情况,晚上还要爬格子,整理数据和文献,剩下的时间才是吃饭睡觉。”

在申请“海南热带设施农业技术研发与服务”项目时,陈冠铭跑遍了海口、三亚、乐东、陵水等省内众多的设施农业基地,撰写了数万字的《项目建议书》。正是凭借着这股精神,陈冠铭将来自田间地头的试验数据,转换成一个个科研成果,在这片热土上浇灌出累累硕果。

2009年,陈冠铭执笔的“热带主要作物遗传改良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被立为国家支撑计划重大专项;2011年,他主持的“热带设施甜瓜技术引导与应用”项目团队,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十一五”星火计划先进团队的称号;通过与南繁单位合作,陈冠铭筛选出了优质、高产、高抗、耐密植的新品种“红冠”和“牛美龙”深受品牌果品商的青睐,选育的“脉珑”更是成为替代日本网纹瓜品种的热品;2017年4月,他主持完成的“热带切花月季品种与栽培技术”获得了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二等奖……

陈冠铭扎根海南基层,长期从事南繁科研和成果转化服务工作,用汗水与智慧和脚下的红土地对话,脚踩“南繁热土”搞科研。站在试验田边,陈冠铭说:“搞农业科研需要付出实实在在的汗水和劳动,要沉得下身心和善于观察、思考和总结,这样,才能不辜负这片热土给我们提供的优越科研条件。”

(来源:海南省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