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习俗活动来寄托哀思与敬意。清明节各个地方有什么不同习俗呢?让我们听听长理学子怎么说。
数统学院本科生周妍:我的家乡是邵阳,在清明节这天,我家乡的人会前往祖先墓地,烧香、献花、祭拜,向逝去的亲人表达思念和缅怀之情。在那天,我们也会去参观如“护国将军”蔡锷等烈士的陵园,向先辈表达敬意与感恩。我们还会吃青团,以此纪念发明青团的先人和太平天国运动,它是由糯米与艾草汁制成,味道清香。
法学院本科生邓如媛:清明节,我家乡的长辈会带着子孙辈在早上五点多的时候就在祖先牌位前祭奠,告诉祖宗要去踏青了。等我们上山到祖宗墓前会点蜡烛、摆水果之类的祭祖活动。返回后,亲友们会聚在一起聚餐,桌摆会特地为祖先摆上碗筷以示尊重,同时,也是趁着难得的团聚机会,在场的亲友们互相增进感情。
经管学院本科生孔令航:在我的家乡,清明节大家会带上酒食和果品,准备一些先人爱吃的东西去扫墓祭祖。我们会在先人墓前和逝去的亲人说说话,临走时要在墓前挂上清明吊子。老人说清明吊子能让先人找到回家的路。我们以这种方式希望逝去的亲人能感受到家的味道,希望他们安好并能找到回家的路,同时也倾诉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文新学院本科生陈文暄:我老家在宁乡市,去世的爷爷奶奶埋在了他们屋后的小山丘上。或许是我们家清明节过节氛围较淡的缘故,在我记忆中没有清明节必须要吃点什么风俗食物的概念,但会带一卷鞭炮,一捆香,一叠纸钱还有一把镰刀上山。带镰刀,既是把祖辈们坟前丛生的杂草除干净,也是将山路上纵横生长的杂草砍去,给后面上山看望亲人的老乡留一条好走的路。
外语学院本科生何佳妤:每年清明爸爸妈妈都会带我和弟弟回老家扫墓祭祖,同时,每年清明节妈妈都会用新鲜的艾草给我们一家包青团,青团圆润可爱,入口清新香甜。可以说,清明的一大内涵便是悼念逝者,缅怀亲人。清明节可以让我们天各一方的一家人共同外出踏青,是很难得的家庭活动。所以对我来说,清明的另一内涵是亲人团聚。
电气学院本科生陈鹏伟:每年我们去祭拜祖先都会挂青,寓意着我们子子孙孙会越来越多。长大后,我才明白清明节是缅怀祖先、扫墓祭祀的传统节日,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尊亲敬祖,崇宗隆嗣的传统观念,体现的是儒家的孝文化;是让我们怀念祖先,让我们始终记得,我们是他们的后辈,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学生记者 石家欣 陈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