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南医科大学 - 《西南医科大学报》

文化常青,生活常新

作者:□  2023级临床药学4班  吴静然    
2024-03-10     浏览(163)     (0)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朝暮岁岁,尔尔年年,祈福拜年的年俗,幸福欢腾的年味儿,填满了一代代中国人关于春节的集体记忆。年味儿不是墨守成规的模仿,更不是一成不变的重复。精心设计的春节文创产品,精彩纷呈的文化展览仪式,打破了春节符号的简单堆砌,在守正创新中让保存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镌刻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真正勾连起人们的情怀,交织生活的记忆和文化的魅力。可见,“过年”不止于物质的丰盛,更体现文化的丰美,既有热闹非凡的烟火气息,也传承着独属于我们中国的文化味道。

博物馆里,翩若惊鸿的洛神赋图、天衣飞扬的敦煌壁画、一眼千年的鎏金银壶……赓续绵延的文化给予年味以深厚滋养;博物馆外,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历久弥新的文化元素让年味有了更丰富的载体。正因如此,惦记年味儿、营造年味儿、传递年味儿,是人们乐在其中的生活仪式,也反映着不同时代文化创新的可贵尝试。

文化是流动的活水,文化的创新发展让“过年”不只有春晚的欢声笑语相伴,还有博物馆创意满满,深受欢迎的美食展览相随。今年春节期间,国家博物馆开设“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观众徜徉于喜乐氛围的同时,还可以尝到四神瓦当篆刻的饼干、吃到青铜后母戊鼎模样的雪糕。这场兼具传统与创意的饮食文化展,从技艺、器皿等不同角度全面呈现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与发展变迁,旧年在新岁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带给人们别具一格的“过年”新体验。

如果说“博物馆里过大年”是激活传统文化的主场,那么春节文创就是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阵地。今年是农历龙年,故宫博物馆以紫禁城金漆彩画为图案元素,开发出龙年“喜乐安宁”百福图挂历、福龙纳瑞迎春窗花等文创产品,复刻了故宫独有的典雅宫墙红,描金绘制亭台楼阁和朱柿宫猫,通过这些兼具创意与美感的文创设计,喜乐祥和的年味跃然纸上。同样将传统与创意结合的还有三星堆博物馆,博物馆以出土的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和金面青铜人头像为造型,研制出祈福神官系列盲盒,融合“海水江崖纹”“行书福字斗方”等寓意为“福”的新春元素,守得岁岁鸿运。无独有偶,安徽博物院以馆藏特色文物为依托,推出龙年陶瓷纪念杯以及龙虎纹鼓座摆件等新春特色文创,美好寓意不言自明。这些别出心裁的“文创年货”,包含着龙行龘龘的寓意、福佑平安的祝愿、吉祥如意的期望,它们在传统底色上描绘出现代色彩,在传统语境中进行着现代表达,既给生活加分,也给节日添彩。

节日仪式融进现代时序,年俗文化也浸入生活肌理。新春佳节是日常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一场文化积淀的精彩呈现。年的形式或许不断变化,但年的味道却在千回百转中酝酿得越发醇厚。烟花爆竹燃放得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赛博祈福、电子烟火,万家团圆的喜庆氛围丝毫不减;从过去走街串巷互道一声祝福,到如今远隔千里屏幕前“花式”拜年,“年味儿”的温情仍在;“年夜饭”铺张浪费的陋习逐渐减少,清新简约的仪式层出不穷。坚持传统年俗的“根”与“魂”,融入时代特质的“形”与“神”,如今的新年散发出了更为浓郁的文化馨香。

今天,春节“新的打开方式”就是不断与时俱进,源自传统而不拘泥于此,不迎合流俗,不落窠臼,既有文化的张力,也有时代的活力,共同烹制年日新又新的味道、诠释年亘古亘今的意义,让“年味儿”越酿越浓。唯此,年味才能在烟火气中不断升腾,“活”起来,也“火”起来。让我们一起寻觅“年味”,守护“年味”,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历史文脉,文化常青,生活常新,自然就能年味儿长存。